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每月一題聚共識|積極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
農村供水保障是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基本前提,是農村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城市管網延伸工程和農村供水工程(含鄉鎮公共供水廠、村莊供水站)3368處、3668個村,設計供水規模224萬立方米/日,供農村人口640余萬人。全市規模化供水工程(千噸萬人)覆蓋農村人口比例為60.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8%。
農村供水保障”民主監督小組赴水務局參加接訴即辦通報會
現有農村供水的主要形式有:城市管網延伸工程,全市有城市管網延伸工程42處,覆蓋行政村312個,涉及農村人口73萬人,主要分布于城鎮區域;鄉鎮公共供水廠,全市有鄉鎮公共供水廠110座,設計供水規模88萬立方米/日,覆蓋行政村747個,涉及人口189萬人,主要分布于鄉鎮周邊區域;村莊供水站,全市有村莊供水站3216處,設計供水規模136萬立方米/日,水源基本為地下水源,覆蓋行政村2609個,涉及人口380萬人,主要分布于平原區、丘陵區、山區的農村地區。
“農村供水保障”民主監督小組在房山區調研
農村供水工程的建設有力支撐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但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北京市農村供水正處于從單元分散向規模集中轉變,從傳統管理向數智化管理轉變的關鍵轉型期,與首都“四個中心”建設要求和農村居民的期盼還有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平原區農村供水規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受水源條件、管網建設等因素制約,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等平原區域仍有村莊采用供水站供水,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僅為60.8%,需加快輸配水管網建設,擴大公共供水覆蓋范圍,做到應接盡接。
二是部分山區供水工程與首善標準有差距。受自然條件所限,歷史上建設的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不高;經多年運行后,部分地區供水設施老化較嚴重,與行業新標準和農村供水保障新要求有差距。“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部分地區暴露出供水設施防洪能力弱、應急保障體系不完備等問題,需有效提升農村供水防災減災能力,助力韌性城市建設。
三是農村供水良性運行管理體系有待健全。目前,村莊供水站基本由村委會管理。受村委會人員力量、管護經費保障等因素影響,專業化管護水平不高,與水利部統一管理、統一運行、統一維護,工程實現專業化管護要求還有差距。需加快構建農村供水專業化運營服務機制,不斷完善從“源頭”到“龍頭”的供水監管體系,提高農村供水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水平,推動首都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居民用水服務品質。
為此,建議:
一是優先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供水廠和鄉鎮公共供水廠至村莊配水管網建設,做到能聯網盡聯網、能擴網盡擴網、能并網盡并網。通過“城帶村”“鎮帶村”的方式,擴大公共供水覆蓋范圍。
二是大力推進集中供水規模化發展。對城鄉公共供水短期無法延伸覆蓋的地區,按照“建大、并中、減小”的原則,優化現有農村供水設施布局,加大鄉鎮公共供水廠和輸配水管網建設力度。
三是因地制宜推進村莊供水站標準化改造。對受自然地理條件、水源條件、人口居住分布限制,仍需采用村莊供水站作為供水保障形式的村莊,開展全面評估工作;對不符合行業新標準與農村供水保障新要求的,應分批分類推進供水站標準化改造。
四是加快推進區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以行政區為單元建立農村供水專業化運營服務體系,明確各方責任、管護范圍、管護內容、管護標準與服務質量。鼓勵城鎮自來水公司或物業化管理公司作為實施主體參與農村供水專業化運營服務。
五是深入實施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環境問題綜合排查整治,確保水源安全。對不符合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采用水源置換、設施改造等方式從源頭上解決,同時加強凈化消毒設備運行管理,強化水質巡檢抽檢,確保水質達標。
六是強化農村應急供水保障。建立健全農村供水應急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區、鎮、村供水應急預案修編;進一步健全應急隊伍,強化應急物資儲備,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健全完善預防應對、應急響應、預案啟動、措施落實、響應善后、復盤善后等應急供水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方力量保障農村居民供水安全。
(作者陳合安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延慶區政協原主席;毛德發系北京市供水管理事務中心教授級高工;郭春輝系北京市供水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