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為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破題出招”
——青島市政協召開座談會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 近日,青島市政協召開全市政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座談會,委員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讓深藍夢想在務實建言中愈發清晰。
民進會員、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蔡禮彬,泰山學院院長、地理學教授彭淑貞等專家反映,當前全球海洋旅游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海洋旅游業在產品創新、郵輪旅游和游艇游等領域仍存在短板,亟須補齊。我國擁有海島1.1萬余個,海洋旅游目的地國際影響力不強,配套服務水平、國際化旅游線路的精心策劃和宣傳能力亟待提升,如何留住國內游客并提高入境游比例較為緊迫。
“建議推進海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國家海洋旅游發展戰略規劃,完善配套措施,增強本土郵輪企業國際競爭力,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海洋旅游目的地;加大政策支持,拓展區域合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釋放海洋旅游消費潛力,形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專家呼吁。
青島市政協特邀信息員、中國海洋大學研究員李大海則提出,養殖工船是我國深遠海養殖的“大國重器”。目前,存在三大配套“盲區”:養殖工船的種苗收購、物流加工、政策保險等上下游產業配套不匹配,容易形成產業“腸梗阻”。國產高價值養殖品種偏少、市場規模偏小,市場與產能供需不匹配矛盾逐步顯現。養殖工船政策發力點主要集中在建造環節(造船補貼),但在運營補貼、船員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不少“漏項”。
對此,他建議在準入門檻、新品種開發、多場景利用、產業配套、財政補貼、管理規制、國際合作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我國海風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發展海上風電是我國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的需要。隨著技術的發展,海上風電項目水深和離岸距離都在加大,深遠海和專屬經濟區成為海上風電場項目選址的新選擇。但目前深遠海風電項目尚處于建設準備階段,存在缺乏政策依據、技術難題亟待解決、跨界環評監管缺失等三大問題。”民革黨員、中國海洋大學正高級工程師馬昕分析說,“建議海洋、能源、環保等國家相關部門統籌規劃,針對深遠海特別是專屬經濟區范圍的海風開發盡快出臺專門的審批管理辦法。加快技術攻關,推動深遠海風電商業化、規模化發展,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建立我國參與跨界海洋環境治理的制度機制,制定相應的跨界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
從海洋旅游到深遠海養殖,從海上風電到產業配套,一條條直指關鍵、務實管用的意見建議,通過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渠道,從“紙面”落到“地上”、游到“海里”。青島市政協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匯聚起經略海洋的磅礴力量,讓“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藍圖在黃海之濱徐徐鋪展,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青島智慧與政協力量。
(陳小艷 陳笑蔚 王偉)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