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錢穆的10年鄉村小學教師生涯
國學大師錢穆在35歲之前一直擔任中小學教師,其中從虛齡18歲起,在家鄉當了10年的鄉村小學教師。10年間,他被時代浪潮推向思想革新的前沿,在傳統學術根系與現代思潮沖擊之間探索尋覓,以“日知其所亡”的開放心態吸納新思想,同時以“溫故而知新”的定力守護文化根脈。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就讀于南京鐘英學校的錢穆被迫輟學。1912年春天,經遠房親戚錢冰賢介紹,年僅18歲的他應聘到無錫城外的秦家水渠三兼小學任教。
據錢穆本人回憶,1912年初,他獨自赴地處水鄉的三兼小學校,“舟泊離水渠外半里許”。該校分高初兩級兩個班,學生共約50人。他主要負責高級班,教授國文、史地、英文、數學、體育、音樂等多門課程,每周授課時長高達36小時。首次任教,錢穆憑借自身扎實的知識儲備,將每一門課都講授得十分精彩。他在國文課堂上旁征博引,引導學生領略古典文學的魅力;在史地課上生動講述古今變遷、山川地理,拓寬學生視野。
當了小學老師的錢穆“念自此升學絕望,一意自讀書”,于是一邊教書,一邊刻苦攻讀。他先讀完《孟子》,在家里從父親遺物中發現《史記》一書,又發現毛大可的《四書改錯》,便精心鉆研,由此了解清代乾嘉諸儒及其學術。校主秦仲立家藏書豐富,錢穆借閱秦家藏書,接觸到西方思想,如嚴復翻譯的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穆勒的《名學》等,極大地開闊了眼界,也為日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了更深厚的基礎。
1913年,錢穆離開三兼小學,轉入蕩口鎮(今無錫市錫山區)的私立鴻模學校任教,主要負責高級班的國文與史地課程,每周授課18小時。鴻模學校規模完備,藏書豐富,讓他得以廣泛涉獵各類書籍。錢穆當時夢想考進北大,因而熟讀了夏曾佑編寫的北京大學教材《中國歷史教科書》,后來在北大講課時常以此為據。
1914年夏,經同事邀請,錢穆前往梅村鎮(今無錫市新吳區)的縣立第四高等小學任教,每周教課仍為18小時。他講課生動活潑,一次縣督學聽課,被其精彩講授打動,事后撰文發表,讓他聲名漸起。
盡管鄉間教書工作繁雜,但錢穆仍堅持讀書。他效法古人“剛日誦經、柔日讀史”的方法,科學安排時間,定于每日清晨必讀難讀之書,夜晚讀史書,上下午則讀一些閑雜書。其間,他精讀了《馬氏文通》,并仿照體例撰寫了《論語文解》,于1918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1919年,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來華講學。他的觀點與中國傳統教育不同,吸引了錢穆的注意。當年秋,錢穆為進行幼兒教育改革試驗,放棄條件較好的縣立第四高等小學教職,毛遂自薦應聘到泰伯市(當時設置的縣轄市,今無錫市新吳區)立第一初級小學擔任校長。
他在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推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舉措。如在舊學國文之外,增設理化、音體等新學課程;廢除體罰,遇事循循善誘;將課程規章生活化,學生生活課程規章化;廢除體操、唱歌課程,但每天上下午安排全體師生參加體操、歌唱活動,作為每日全校師生的共同必修課;采用白話文自編高年級語文教材,以劇本對話形式讓學生上臺表演。
在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的教學中,他的生活化作文課教學尤為出彩,對今天也很有啟示意義。他曾在《師友雜憶》中介紹,自己告訴學生,“出口為言,下筆為文。作文只如說話,口中如何說,筆下即如何寫”。他讓學生靜聽穿松針而過的松風,感受與平日所聞風聲有何不同;讓學生排坐樓上廊下看雨,比較黃梅雨與其他雨的不同,然后寫出作文。還讓學生講述聽聞或目睹的故事,介紹附近的名勝古跡、橋梁寺廟,“擇其最動人者,或赴其處踏看,或徑下筆”,學生都很踴躍,認為作文是日常人生中一大樂事。半年后,四年級學生畢業,“最短者能作白話文兩百字以上,最多者能達七八百字”,且都文從字順、條理明暢。
擔任小學教師期間,錢穆發表了多篇對教育教學思考的文章。從1919年年末起,他在《教育雜志》上連續發表《廢止學校記分考試議》《研究白話文之兩面》《中等學校國文教授之討論》等文章,還在其他報刊上發表《中等學校的國文教授》《指導中等學生課外讀書問題之討論》《編纂中等學校國文科公用教本之意見》等文章。這些文章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國文該如何教”這一問題。
1921年,當地鄉紳籌建泰伯市立圖書館,選定市立第一初級小學東面地塊作館址,由錢穆擔任籌備主任。1922年元旦,圖書館正式開館,錢穆擔任館長。據1931年統計,該圖書館藏書6600多冊,為無錫四大圖書館之最。
1922年秋,錢穆辭去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校長及泰伯市立圖書館館長之職,到無錫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任教。一個月后,經同鄉施之勉推薦,28歲的他應聘至廈門集美學校,此后8年,先后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擔任中學教師。1930年,他由比自己大兩歲的顧頡剛推介,北上受聘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從此正式躋身學術界。(李清)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