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美麗中國 灣區先行
——廣東省政協專題協商會聚焦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
美麗中國,灣區先行。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中存在哪些堵點、難點,下一步工作要如何開展?圍繞這些問題,近日,廣東省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主題,組織省各民主黨派、省工商聯負責同志和政協委員代表,與省直部門負責同志深入協商交流。
打造協同機制 樹立“灣區標準”
會前,省政協組織調研組,先后赴廣州、珠海、深圳和香港、澳門開展實地調研。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走訪、書面調研等方式,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調研中,大家欣喜地看到:深港兩地成立環保合作專班,共商深圳河灣流域水污染排放標準;珠澳簽署環境保護合作協議,共建天沐河美麗河湖;粵港中華白海豚保護平臺、“深圳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廊道”建設穩步推進……粵港澳三地正在不斷深化生態環境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調研組成員、省政協委員張修玉認為,建設美麗灣區,要以“統一”作為突破點和抓手,不僅要統一思想、統一方法、還要統一治理體系、統一排放標準。省政協調研報告也建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共治規則銜接。其中,推動區域環境法規標準協同是關鍵。
當前,大灣區協同立法面臨多方面的現實困境,進展較為緩慢。會上,民盟廣東省委會建議設立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立法工作機制,并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加強對大灣區相關配套立法工作的指導。農工黨廣東省委會則建議以《廣東省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保障條例》立法計劃為基礎,積極爭取中央支持,推動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條例》,率先在大灣區生態環境領域實現協同立法破局。
“標準銜接”成為了會議的高頻詞之一。民建廣東省委會提出要制定統一的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和監測體系,明確各類污染物的允許排放濃度、排放總量等關鍵指標;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建議以標準為引領,建立大灣區監測標準,探索三地數據互審互認機制,形成統一數據質量管理體系。
對于調研組和與會者的建議,副省長張少康表示,將聚焦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一步推動三地高水平深度交流合作,形成一批實踐創新和機制創新的成果。下一步還將把粵港澳三地協同立法提上日程,繼續做實粵港澳三地環保合作機制,并加強省內統籌和謀劃,共繪美麗灣區“一張圖”。
創新科技合作 從“治”理到“智”理
科技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當前,數字化監管正在為生態環境裝上“天地空人一體化”的感知網絡,AI預警、區塊鏈存證、數字孿生等技術成為改變環境治理的驅動器。
大灣區河流眾多、海岸線綿長,水環境聯防聯治任重道遠,這也是與會者關注的重點之一。臺盟廣東省委會建議完善數字孿生流域,實現智慧治水。但目前監測數據跨境互通不暢,存在“數據孤島”的現象。省政協調研組建議健全大灣區生態環境數據共享機制,搭建大灣區環境信息共享平臺。
此外,省政協調研組還建議加強大灣區綠色科技合作,充分發揮香港綠色科技優勢,整合大灣區科技資源,制定大灣區美麗建設重點科技研發計劃,重點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高效節能環保裝備等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布局污染治理前沿技術研發。
這些建議得到了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的肯定。吳世文表示,將繼續做好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以及科技攻關的工作。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秦黎明也表示,將繼續支持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應用,大力推廣節能改造場景和技術等。
討論愈發熱烈,共識正在凝聚。省政協主席林克慶在主持會議時提出,要錨定“一點兩地”戰略定位,立足廣東實際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持續完善“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生態環保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要發揮人民政協獨特優勢,組織委員深入粵港澳三地調查研究、視察監督,引領和支持港澳委員發揮“雙重積極作用”,持續開展“關注森林”“關注海洋”“關注環保”等系列活動,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貢獻智慧和力量。(本報記者 揭春雁 通訊員 王志 李睿)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