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政協網評 微言大義

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讓政策高質量服務“人的發展”

2025年08月05日 08:10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一體考慮,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是當前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是政策及理念的升級,“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一體考慮”是實現的具體路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投資于人”作為核心命題,就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落實,是對全球競爭新格局、人口負增長、技術革命、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主動回應,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人的現代化”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要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中“投資于人”的各項政策,需要明確“人”的需求依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在優化政策設計的同時,應關注政策的落地,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合力”。

投資于人,就要精準定位“人”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人民擁護、贊成、高興、答應的前提,就是黨和政府的工作符合人民的“需求”。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根據每個人的需求決定“投資”顯然不現實。但是,對“人”的需求視而不見,或者定位不準,投資就沒有了方向、失去“準心”。因此,應該從時間、空間和結構維度上去定位“人”的需求。在空間維度上,要注意到地域差異、城鄉差異、發展的梯度差異使得“人”的需求迥然相異——投資于沿海發達市區的工程師,可能更多的是研發支持,而投資于西部縣域的農村居民,更多的則是增加收入、促進生計可持續。在時間維度上,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人”的需求也不一樣,需要統籌兼顧幼有所養、學有所教、勞有所獲、老有所養的差異化需求。在結構維度上,我國的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務工、生活,孕育出新的社會階層,他們及其家庭的生計可持續發展需求將激發新的政策張力,成為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投資于人,就要關注“人”的發展所處的環境。全球經濟格局的動態調整、貿易規則的不斷變化、地緣政治的復雜態勢,以及科技的迅猛發展,都給個人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貿易摩擦頻發的情況下,從事外向型產業的人群可能面臨就業不穩定、收入波動的風險,此時投資于人就需要幫助他們提升職業技能,實現產業內的轉型,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崗位向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崗位轉變,增強在國際經濟環境中的競爭力,穩定收入來源,進而提振消費信心。投資于人,需要緊跟科技加速發展的步伐,加大新興產業所需人才的教育與培訓投入。同時,科技的加速發展正在重塑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加速變化,人們的消費理念、結構、模式和行為悄然改變:消費產品從商品為主向商品服務并重轉變、消費階段從生存型升級為發展和享受型、消費種類從單一走向多元、消費追求從重實用轉變為實用和情感并重。投資于人就要注重培養人的數字素養,引導人更好地利用科技成果進行理性消費、品質消費,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投資于人,就要優化服務于“人”的政策。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要著重強調政策的一體性。“投資于人”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多個領域,各項政策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在政策制定時需要具備系統思維,從全局視角出發,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加強政策之間的統籌協調,形成一套層次分明、邏輯連貫、協同高效的政策體系,為“投資于人”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政策執行上,要突出政策的央地聯動和區域聯動。中央政策具有宏觀指導性和權威性,為“投資于人”指明總體方向和目標;地方政府則更著眼于本地實際情況,根據當地人口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特點等,制定具體的政策內容、實施細則和操作辦法。

投資于人,就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合力”。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調動各方積極性。政府作為主導力量,要發揮好宏觀調控、政策引導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作用,為“投資于人”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企業作為經營主體,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加大對員工的培訓投入,改善工作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空間,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雙贏。社會組織作為橋梁紐帶,可以發揮其靈活性和專業性優勢,在教育培訓、醫療救助領域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特殊需求。廣大群眾作為受益主體,要積極參與到“投資于人”的進程中來,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價值,并通過參與社區治理、志愿服務等方式,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只有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格局,才能匯聚起推動“投資于人”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通過“投資于人”的多主體參與,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更好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之間的常態化溝通協商機制,可以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探索新治理模式的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數據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讓“投資于人”的各項政策措施更加精準地落實到每個個體。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評估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確保各參與主體履職盡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實現“人的現代化”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從“投資于物”到“投資于人”,這一理念的變革不僅是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積極回應,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只有將“人”的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準把握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主動適應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構建系統完善的政策體系,凝聚全社會參與的強大合力,才能真正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人民高品質生活的有機統一,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國之大者”。面向未來,“投資于人”既是應對人口負增長、全球競爭新格局等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激發創新活力、提振內需消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在這一進程中,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完善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在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各個環節精準發力,讓每個人都能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我價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海峰)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动态图 | 一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五月亭亭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最新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 一级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