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構建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投資于人”這一概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
“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雙輪驅動的辯證關系
“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兩種核心路徑,二者在目標、邏輯和效應上既有本質區別,又存在深刻的協同關系,共同構成現代經濟體系的“雙輪驅動”。
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發展范式的不同。“投資于人”是以人為核心的戰略選擇,其本質是通過提升人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性,將個體轉化為可持續增值的“人力資本”。這種投資聚焦于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等領域,強調對人的內在潛能開發,最終實現社會整體生產率的提升。例如,職業教育體系通過培養勞動者的專業技能,使其在技術進步中持續創造價值,這種價值的積累不會因時間推移而衰減,反而可能通過知識傳播產生外溢效應。
“投資于物”則側重于物質資本的積累,包括基礎設施、技術設備、廠房建設等有形投入。這類投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改善技術條件直接推動經濟增長,其回報往往立竿見影。但物質資本會面臨折舊、技術淘汰等風險,例如傳統工業設備可能因產業升級而喪失價值,這決定了其效益的周期性和局限性。
二者的根本差異在于:對人的投資是“賦能型”的,它讓勞動者具備應對變革、創造價值的能力;對物的投資是“工具型”的,它為價值創造提供外部條件。前者如同培育能夠自我生長的“種子”,后者如同建造保護種子成長的“溫室”。
“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的動態聯系在于互補共生的系統。盡管路徑不同,但兩類投資在實踐中存在深刻的協同關系。
第一,他們有階段互補性。“投資于物”能通過基建等項目快速刺激需求、穩定就業;而“投資于人”則需持續投入方可見效,為長期發展儲備動能。
第二,他們有空間協同性。二者如同“硬件”與“軟件”的關系,物質資本為人賦能創造基礎條件,例如通信網絡建設讓偏遠地區獲得教育資源;人的能力提升又反哺物質資本升級,例如高素質工程師推動尖端技術研發。
第三,他們有價值循環性。對人的投資提升消費能力,進而刺激物質資本需求;對物的投資創造就業崗位,又為人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這種循環打破了“投資競爭”的零和思維。
唯有讓“物的投入”服務于“人的發展”,讓“人的進步”反哺“物的升級”,才能構建真正可持續的增長范式。這不僅是經濟策略,更是文明向“以人為本”躍遷的必經之路。
“投資于人”的戰略意義
在當前發展階段強調“投資于人”,是基于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革作出的戰略抉擇,這一政策導向蘊含著多重深意。
從發展范式看,這一政策標志著經濟增長邏輯的深刻轉變。人力資本投資雖然見效周期較長,但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優質教育提升勞動生產率,健全醫療增強工作效能,社會保障降低創新風險。這些投入通過提升人的全面發展能力,最終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更根本的是,這種發展模式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理念——將人的發展既作為經濟增長的手段,更作為發展的終極目的。它彰顯了新發展階段“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治理智慧,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精準施策:“投資于人”的重點領域
從需求端看,“投資于人”的核心,在于圍繞人的一生發展需求,構建一個持續賦能的支持體系。這要求我們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的成長支持鏈,從而保障每個人都能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
第一,嬰幼兒照護是基礎。托育機構、普及科學育兒知識等,不僅是對下一代的投資,更是提升整體人口素質的基礎工程。
第二,教育培養需要開拓多元化的發展路徑,覆蓋各個學段并兼顧不同教育類型。基礎教育促進優質資源流動;職業教育應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培養實用型人才;此外,建立終身學習體系,幫助勞動者持續提升自身能力也至關重要。關鍵在于為不同特點的人提供適合的發展通道,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有未來。
第三,就業方面應著力于提升職業競爭力。加強新興產業技能培訓,幫助勞動者適應技術變革;同時,鑒于就業形態日益多元,完善就業保障,特別是要做好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此外,鼓勵創新創業,為小微企業成長創造條件,也是重要一環。
第四,養老服務方面應充分挖掘銀發群體的價值。養老服務不僅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健康保障需求,還要關注他們的享樂型需求,同時也要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實現老有所為。
最后,“投資于人”需要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發力。政府應負責政策設計和兜底保障;市場應提供高效服務;社會組織則應填補服務空白。同時,運用數字技術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實現精準服務,也是提升投資效率的關鍵。
“投資于人”與“投資于物”的協同共生
“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的潛在問題本質是“效率與公平”“短期與長期”的權衡。如果過度傾向“物”,可能導致增長“空心化”。如果過度傾向“人”,可能錯失技術革命窗口期。理想路徑是構建“以人驅動物的升級,以物支撐人的發展”的共生模式。
歸根結底,“投資于人”并非簡單的資源傾斜,而是通過系統性、全生命周期的投入,構建“人本驅動”的發展生態。唯有在公平性、持續性和創新性上發力,才能實現人力資本增值與消費升級的良性循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