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聚焦
以“五個更加注重”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海洋經濟突破10萬億元大關。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如何實現我國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關鍵要解決哪些問題?長期關注海洋經濟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們認為,“五個更加注重”是新發展理念在海洋領域的生動實踐,只有堅持以“五個更加注重”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下一步重點就是找關鍵抓落實。
??? 以創新為利刃,協同突破發展瓶頸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海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引領是引擎、是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認為,必須加大對海洋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在海洋能源開發領域,我國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要實現進一步突破,仍需攻克諸多技術難題。
“我們要加快海上風電技術的創新升級,分類布局近海、遠海的風能利用,配置不同的儲能、傳輸技術方案。同時,要加強對海洋能的綜合開發利用,如潮汐能、波浪能等,這些能源的發展潛力巨大,會對近岸地區電力供應、深遠海動力支持產生規模化效益。”為推動相關技術發展,葉聰建議,設立專項科研和產業緊密結合的投資基金,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動海洋能源產業規模化、可持續發展。
“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多樣,蘊含著許多具有特殊藥用價值的成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鄭裕國長期致力于生物制造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成果斐然。在他看來,海洋經濟要實現質的飛躍,必須堅定地邁向全球前沿,以創新為利刃,突破發展瓶頸。
從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切入,鄭裕國指出,海洋生物資源是一座亟待深度挖掘的寶庫。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為海洋藥物研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然而,目前對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眾多潛在的藥用價值等待被揭示,海洋藥物的規模化生產技術亟須提升。
“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海洋生物醫藥研發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科研基金,吸引頂尖科研人才匯聚,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通過整合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優勢資源,構建協同創新網絡,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轉化進程。”鄭裕國介紹,利用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對海洋生物中的活性物質進行人工合成與結構優化,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的創新藥物,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與瓶頸問題,實現海洋生物藥物的綠色、高效生產,提升我國在全球海洋生物醫藥市場的話語權與競爭力,為海洋經濟培育新的增長極。
“應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深入研究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加大對海洋藥物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建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吸引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和團隊,提升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鄭裕國表示,“通過科技創新,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有望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 以生態保護為底線促進“人海和諧”
“我國管轄海域是典型的陸架邊緣海,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易破壞、難修復。”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胡松琴認為,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根基,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才能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需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排污等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行為。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山東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秦松指出,“建立完善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環境監測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無人監測船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對海洋環境的實時、全面監測。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陸海聯動的污染協同治理體系,加強信息共享與協同治理,提高海洋污染治理效率。”
“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海洋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推動綠色發展。通過種植紅樹林等措施,恢復濱海濕地生態功能,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全國政協委員張海文建議:“鼓勵發展生態友好型海洋產業,如生態漁業、綠色航運等。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減少漁業養殖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推動航運業節能減排,采用新能源船舶,降低碳排放。通過綠色發展,實現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 “合作共贏”拓寬海洋經濟發展維度
“積極參與國際海洋科研項目,共享科研成果,共同應對全球性海洋問題。鼓勵我國涉海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海洋市場競爭,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拓展海外業務,提升我國海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鄭裕國認為,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加強開放合作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應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在國際合作方面,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在海洋科研、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要吸引國外先進的海洋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引進來’,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例如,在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可與國際石油公司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效率。在區域合作方面,要加強沿海地區之間的協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教授李穎認為。
“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加強沿海地區在海洋產業布局、港口建設、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合作。”李穎建議,“構建沿海區域海洋經濟協同發展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沿海地區海洋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通過共建港口群,優化港口資源配置,提高港口運營效率,促進海洋貿易繁榮。”
??? “產業更新”催生新增長點
“隨著時代發展與市場需求變化,創新海洋經濟發展模式,培育新型業態,成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現代海洋牧場集生態、養殖、休閑、碳匯等多功能于一體,將養護漁業資源與修復生態環境相結合,是最好的可持續漁業模式之一。”全國政協委員高雨呼吁,加快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打造高質量“藍色糧倉”。
“還要積極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洋旅游﹢文化創意’等融合發展模式。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推動其規模化發展。在海洋旅游與文化創意融合方面,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高雨建議:“還要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產品,如海洋主題民宿、海洋文化演藝、海洋文創產品等。將海洋文化與旅游、休閑、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獨具魅力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海洋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吸引更多游客,促進海洋旅游產業升級。”
“海水淡化具有產水穩定、水質優良、建設規模靈活等特點,已發展成為沿海缺水國家及地區的重要新增水源。隨著技術進步、應用規模擴大和運維水平提高,海水淡化成本明顯降低,并且與長距離調水相比,海水淡化具有投資少、不淹地、不移民等優勢,具有更好的經濟性。”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李琳梅表示,2024年全國海水冷卻用水量1883.36億噸,比2023年增加了29.57億噸。
“此外,海水淡化核心技術廣泛應用于傳統水源提質改造、工業廢水處理、中水回用等民生領域,對增加水資源量、改善水環境、修復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顯著作用。將海水淡化作為新水源,納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事業范疇,享受水利工程同等待遇,統籌納入國家水網工程建設。”李琳梅建議。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