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華章·委員風采
奮斗華章·委員風采丨王堅:做最后那個堅持下來的人
王堅在演講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云創始人。
7月29日,第六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包括全國政協委員王堅在內的100人獲得“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此項榮譽,于2004年首次為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設立。2009年第二屆評選時,作為阿里云創始人的王堅正帶領阿里云年輕的工程師,主持研發中國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統——飛天;2019年第五屆評選時,以飛天操作系統為核心的云計算服務已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同年,王堅當選國內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稱號前面的‘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10個大字,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成長的殷切關懷。”在王堅看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建設者,獲得這份榮譽是鼓勵、肯定,更是鞭策。“‘建設者’和‘事業’的定義更超出經濟和科技范疇,激勵我們更好地前行,真正為老百姓生活服務、為產業發展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服務。”
堅定投身正道的事業
“這不是對我一個人的鼓勵,是對我所從事事業中一批人的肯定。”談及“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不可或缺的品格,王堅表示,“四千”精神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浙江人敢于改革、善于拼搏、不畏艱險的品質,這也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具備的。做企業必然會面臨困難挑戰,有些挑戰甚至會很嚴峻,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恪守住一個職責——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做最后那個堅持下來的人,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不輕易放棄。
王堅的內心,有著對技術改變世界的渴望。他認為,云時代、移動時代和AI時代,基礎設施都離不開云計算。多年來,他左手執理想主義之火,照亮基礎研究的無人區;右手握自主創新之劍,劈開“卡脖子”技術封鎖線。這段跨越產學研的奮斗歷程,既鐫刻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學術堅守,也見證了中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戰略轉型。
時間回到2008年,阿里巴巴集團技術決策層面臨關鍵轉折:時任首席架構師的王堅主動提出一個突破性構想——自主研發基于分布式計算的云計算平臺。當時國內IT行業深陷技術依賴困局,國際科技巨頭壟斷核心技術,國內企業尚未形成云計算認知,這一超前設想曾遭到強烈質疑。
“倘若未來中國的信息計算只能借助國外系統來完成,其潛在的風險實在不堪設想。”隨著亞馬遜、谷歌、微軟、IBM等國際巨頭陸續發力云服務,王堅和阿里巴巴董事局原主席馬云均判定這已成為不可阻擋之勢。事實上,面對堆積如山的海量數據,當時阿里巴巴集團的服務器也已“力不從心”。為滿足龐大計算任務,王堅帶領阿里云工程師啟動這項被視為冒險的技術革命,從零開始建立中國自主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王堅團隊將其定名為“飛天”。
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云計算是個機會,同時也是挑戰,王堅對此深有體會:“沒有現成代碼、技術路線空白,到底能不能做,會不會做得起來,一切都是未知數。”2009年起,王堅帶領團隊從最基礎算法寫起,前幾年系統能力和穩定性遠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團隊士氣也十分低迷,王堅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計算必將會成為公共服務,像水電一樣不可或缺。”
2013年,阿里云“飛天”系統正式上線,宣告中國云計算時代的到來,王堅當時由衷發出了“堅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堅持的”感慨。在云計算這塊新土地上,王堅帶著一群有理想、有堅持的年輕人,用十余年時間讓中國企業用上了自主研發的云計算系統,讓中國云計算與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不把困難留給下一代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里云‘飛天’系統這一構想的實現,也間接改變了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認知。”王堅說,從國產AI大模型風靡全球,到人形機器人震撼世界,這些都清晰地印證了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在“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創新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過去6年確實極不平凡,不少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技術,大多源自民營企業。這充分展現了民營企業奮發向上的韌性與蓬勃生機。特別是此次會議的召開,賦予民營經濟穩健發展的底氣。”
2019年,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也是自我國實行院士制度以來,首位具有民營企業背景的院士。王堅的當選,也為更多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民企科學家脫穎而出打開了大門。2023年7月起,王堅又多了個新身份——之江實驗室主任。他正帶領之江實驗室落實“三體計算星座”的構建,把算力送上太空,將太空變成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賽道。從目標立項到首發成功,全程用了不到9個月。在王堅看來,之江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領導下,以超常規態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由民營企業科技工作者擔綱主任一職,要為助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蹚出一條新路來。
長期從事云計算工作,王堅深知中小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和主力軍的重要性。“中小企業是創新的源頭,能辦大事。大企業的挑戰是要能夠接納、擁抱創新。”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堅在履職中常把推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成為科技創新重要主體”等作為發力點。他還發起“2050”科技活動,以“年輕人因科技而團聚”作為愿景,給更多科技青年提供交流創新成果、暢聊未來愿景的空間,培養解決真問題的青年科技人才。
“如何在不增加自然資源消耗的情況下提升生活水平,這是算力革命給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提出的新課題。”在王堅看來,以算力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正在將人類帶入一個全新時代。“城市資源及時調配好,把城市大腦構建到位,讓算力發揮最大效能,城市在資源消耗上就能實現減少。”王堅曾為江西省南昌市提出如何利用城市大腦來提升城市公共資源使用效率的建議,以“交通不限行”作為“城市大腦”首個重要場景,聚焦車輛限行影響群眾出行權益、生活幸福指數和經濟活躍度的問題。南昌于2020年12月成為全國首個取消限行的城市,并做到了“車輛不限行,交通不擁堵”的雙重效益,王堅也于2021年獲“南昌市榮譽市民”稱號。作為南昌、杭州等多個城市“城市大腦”總架構師,他期待能引導相關企業推進城市大腦實現智能化升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戰,不能把困難和問題留給下一代。”如今的王堅繼續奔走在科研一線,于他而言,技術革命如星河奔涌、從無終點。中國科技人的使命,便是以赤子之心為炬,錨定創新首位戰略,在自主創新這條正道上一往無前。
(記者 付振強)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