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從鏟車救援看中國應急管理現代化之路
7月28日,北京市密云區太師屯鎮葡萄園村,暴雨如注。王天宇跳上鏟車沖向洪水中的村莊時,他或許沒想到,這臺平日用于工程建設的機械,會成為拯救上百名鄉親的“生命方舟”。在這場與洪水的賽跑中,由當地村民鏟車司機王天宇、鐵板燒攤主王沖、漁民王利新兄弟等組成的“兄弟連”,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了“平民英雄”的真諦。他們熟悉每一條村道、每一戶人家,沖鋒舟在窄巷中倒行,鏟車在激流中穩如磐石,最終與專業救援力量協同救出上百人。
這種自發救援并非偶然。這背后是中國特色應急文化的深厚積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主義精神,“鄰里相望,守望相助”的社區韌性。當專業救援力量尚未抵達時,這種基于地緣、親緣的“第一響應”,往往能搶回最寶貴的“黃金72小時”。
如果說平民英雄展現的是中國應急的“軟實力”,那么北京市此次暴雨應對則凸顯了制度建設的“硬支撐”。對比2018年“7·16”暴雨,此次從預警到轉移響應速度縮短2/3,587名群眾在洪峰前3小時安全撤離。這背后是“氣象預警—應急響應—基層執行”聯動體系的質變。衛星云圖鎖定燕山迎風坡強降雨中心后,“叫應機制”直抵村級責任人;北斗終端、便攜式基站破解“孤島”困境;武警、電力、通信多部門按預案同步出擊,展現出精細化、立體化的現代應急能力。
面對極端天氣挑戰,中國應急管理體系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北京市今年的防汛實踐生動詮釋了這一轉變——通過修訂128項預案、儲備69萬件應急物資、組建3600余人的專業搶險隊伍,構建起立體化防汛網絡。其中的科技成色尤為亮眼:264處新建雨量站和90處水文站織就的監測“天網”,352條山洪溝道實現的全覆蓋水文監測,“北京模型”對全市大中型水庫入庫洪水的精準預報,共同推動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向科學防控的質變。在本次暴雨應對中,“早預警、早轉移”機制的高效運轉,正是這種現代化治理能力的直接體現。
這種治理能力的躍升,根植于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垂直高效的指揮體系確保了政令暢通無阻,舉國體制的優勢實現了資源的快速集結與調配。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應急管理的韌性不僅來自科技賦能,更源于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人民力量的有機融合。當精密算法遇上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當專業救援力量與群眾自救互救形成合力,中國式應急管理展現出獨特的制度韌性和人文溫度。這種全方位的治理能力,正是應對極端天氣挑戰的關鍵所在。
但同時,中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也面臨著偏遠山區應急物資儲備仍顯不足、社會參與機制待完善、我國公眾應急培訓普及率較低等挑戰。要突破當前的發展瓶頸,需要構建更加立體的防御體系:在空間維度上,形成從市級到村級的四級物資儲備網絡,讓無人機等現代化裝備覆蓋“最后一公里”;在時間維度上,打造貫穿“預警—轉移—安置—重建”的全周期責任鏈條;在機制維度上,創新“洪水保險﹢”等市場化手段,激發社會參與活力。
“平時是工程車,災時是生命方舟。”王天宇的鏟車,恰如中國應急管理體系——既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鋼鐵骨架,也有“萬眾一心護家園”的人文溫度。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從王天宇的鏟車到中國氣象智能體“媽祖”全球首發,從密云山村的守望相助到全國“一盤棋”的應急聯動,中國特色應急管理之路正以“硬核科技﹢柔性治理”的創新組合,書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答卷。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