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創新路徑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
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支撐,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同類型的區域發展戰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仍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基于生態、水資源、能源安全等角度,大河流域上下游之間、重大調水工程輸水區和受水區之間、能源輸出省與能源輸入省之間以及省際邊界地區,常態化的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尚不完善,制度化的區域協同共生、協調共進態勢還不成型,亟須統籌區域發展與生態、資源安全的重大關系,深化拓展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同協作走深走實,更加富有成效。
要支持不同形式、各有側重的區域協同新路徑。
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應堅持一體化整體開發,統籌好資源、環境與發展利益,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建立跨流域信息共享、聯合巡查執法、水質聯合監測、生態環境事故協商處置等機制,實現流域生態環境共建共治。要強化流域上下游文化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協作,推動文旅配套設施建設,助力全流域文旅產業發展。
推進能源輸出輸入省協同碳達峰、攜手碳中和。要鼓勵開展低碳合作。組織引導能源輸出省與能源輸入省組團結對,以行政推動與市場化牽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區域間減碳協作機制。要加強能源技術合作。支持能源輸出省引進能源輸入省技術成果,建立能源技術中試基地,加大能源技術落地轉化力度。要建立投融資協作機制。鼓勵支持能源輸出省在能源輸入省定向發行企業減碳專項債券,推進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基建投融資創新。加強低碳項目運營、碳減排風險管理金融服務,推動能源輸出大省綠色低碳轉型。
跨流域調水工程這個特殊的水利紐帶為增進區域合作協作、推進協調發展提供了難得機會和新的路徑。要支持輸水受水區創新合作方式、拓寬合作領域,建立健全區域合作長效機制,大力改善區域要素配置結構和效率。要發揮中央資金引導作用,建立區域協同發展基金、綠色援助基金,支持受水區向輸水區定向發行企業綠色專項債券,搭建資本與項目對接平臺,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多元化投入機制。要鼓勵受水區大型企業在輸水區建立生產、研發基地,開展跨區域協作,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加強省際邊界接壤地帶的整合發展,有利于促進資源流動和優化配置,降低要素和物流成本,有利于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推動省際邊界區域發展合作。一是建立區域規劃銜接機制,探索建立統籌規劃、一體保護、利益共享、合作共建的協同發展新機制。二是立足特色優勢,打造一批主體功能明確、帶動效應明顯的省際邊界合作區。三是加快推動省際邊界地區省道互聯互通。支持建設省際邊界地區現代流通樞紐和重要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協同建設跨省能源電力通道、水利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提升省際基礎設施整體發展水平。
要建立高層次、高效能區域合作新機制。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區域發展面臨新的戰略需求,需要從更加精準化的空間尺度和更有效能的合作機制入手,探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新方式。從國家制度層面考慮,需要在“行政區”“城市經濟區”“條塊經濟”等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體的常規性區域協調發展模式之外,對上述幾類具有特殊利益鏈接的不同類型區域,加快建立優勢互補、產業協同、利益共享、能力共建等多層面、常態化的區域合作新機制,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推動區域協同共進、共享共贏。
一是加強國家層面的協調指導,將流域上下游、能源輸出輸入省、輸水受水區域、省際邊界區等正式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對區域間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布局等重大問題進行統籌規劃,明確各區域定位,科學合理劃定功能區,規范保護開發秩序。
二是完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健全資源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利益補償機制。在流域下游與流域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深化拓展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支持相關地區開展生態保護工作,支持發展替代產業和生態產業。
三是構建人才、技術等要素反哺機制。將水資源、生態資源、環境要素轉換為包括人才、技術、數據在內的各類生產要素,改善上游生態功能區、水能輸出區、省際邊界區域的要素稀缺狀況,改善區域要素配置結構和效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四是完善區域交易平臺和制度。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格局下,健全流域性、區域性產權交易平臺,推動區域內要素交易市場體系,促進交易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建立健全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完善產權和要素交易平臺及其規則體系,支持積極探索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入場交易和規范運行。
五是構建區域發展能力培育機制。鼓勵區域間開展結對子、團隊式學習交流,構建開放靈活、互聯互通的干部交流平臺和機制,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強化政務合作,協同優化營商環境。結合區域間資源稟賦條件與產業結構,重點培育合作發展的大平臺、硬設施和軟資源,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前進”,變“同質競爭”為“協同發展”,提升相關地區產業競爭力與發展能力。
六是支持開展區域協同發展試點示范。以上述幾類具有特殊利益鏈接的區域為對象,支持圍繞基礎設施互聯、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建、文化旅游資源共享、規則標準制度銜接等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區域合作的新路子、新方式和新機制。及時總結案例經驗,有效推廣試點示范的好做法好模式。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