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凝心聚力——全國政協辦公廳2025年第三季度理論研討會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深刻總結我國經濟建設成功經驗,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經濟發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3月出版的《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真實記錄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功駕馭我國經濟發展大局的非凡歷程和取得的顯著成就,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
7月28日,全國政協辦公廳召開2025年第三季度理論研討會,圍繞“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這一主題,交流學習體會和理論研究成果。
與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機關干部等表示,習近平經濟思想應時代之變遷、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思想堅持“兩個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一重要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實踐性、開放性,是指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銳利思想武器;這一重要思想引領中國經濟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出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要學好用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力量和生動實踐。
■ 深刻認識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品格和重大貢獻
理論之樹常青,因其深深地扎根于實踐的沃土中。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廣闊時代背景、深厚理論淵源和堅實實踐基礎。
“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內涵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外延上借鑒和超越了西方經濟學,是扎根中國、放眼世界、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
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矢”射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之“的”,習近平經濟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看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原創性貢獻鮮明體現在——以術語革命打造了一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創性概念范疇;以原理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以體系構建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體系拓展;以方法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建設克服內外困難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全國政協委員、經濟日報社副總編吳向東對此深有體會,特別是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后,他更加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覆蓋經濟工作的全鏈條,貫穿經濟體系的各層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是新時代我國創造“兩大奇跡”的根本保證。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要不斷改進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有效方式,堅持干字當頭,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在黨領導經濟工作之中。”吳向東表示。
交流探討中,深化認識;相互啟迪中,增進認同。
從百廢待興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傳統農業國家到全球制造業創新高地,從積貧積弱到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會同志一致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品格和重大貢獻,增強用這一重要思想分析形勢、應對挑戰、解決難題的理論自信和政治自覺。
■ 在發展中展現強大真理力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思想發展的源頭活水。
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實踐導向,深刻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實踐之問,擘畫了推動關乎現代化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為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供了行動指南。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艷林表示,從把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到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反映出我們黨對內需作用認識的升華,要更新觀念、完善政策、健全制度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擴內需、調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實現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重要改革舉措。“唯有堅持系統性推進、創新性突破、安全性托底,方能推動我國對外開放事業向更廣闊、更深層次拓展。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經濟思想,把握規則對接與制度創新的辯證統一、頂層設計與先行先試的協同聯動、發展與安全的動態平衡,推動更高水平、更高能級、更深層次、更加穩定的開放。”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主席李榮燦表示。
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經濟大省挑大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主席張義珍圍繞深刻把握“經濟大省挑大梁”的重大意義、關鍵著力點和根本保證,提出經濟大省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以高質量發展新成效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制造業體量大、門類全、供應鏈廣,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肖貴玉提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制造業不能丟”的重要要求,切實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做優做實做強。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要牢牢把握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燕瑛表示,要深入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明確前進方向、堅定信心決心,從筑牢更加堅定的思想根基、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支持、強化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等方面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能力要素,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產業載體,二者彼此依存、互相促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提出,要協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戰略選擇。”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張桃林認為,要準確把握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整體要求,著眼“十五五”及長遠發展目標,統籌布局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強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產業和人才支撐。
“實現高質量發展,能源是基礎,綠色是底色。”針對加快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辛保安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持續推進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方式創新、深入推進體制創新等方面,深入闡述如何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樊杰、張宇燕、王晶、張昕以及全國政協辦公廳研究室理論局課題組在書面發言中提出,要立足各地發展實際、遵循生產力發展規律精準施策;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搶占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讓數字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民族地區經濟工作必須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 用科學的方法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講是什么、為什么,又講怎么看、怎么辦,體現和反映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蘊含的科學方法論。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我們要辯證統一理解‘穩’和‘進’的關系,‘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要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穩’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躍在書面發言中交流了對“穩中求進”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
樹立系統思維,堅持系統觀念。做好經濟工作要堅持做好五個“必須統籌”,是我們黨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王汝芳從重大的理論創新性、鮮明的價值導向性、極強的實踐指導性三個維度出發,分析認為既要“有效市場”也要“有為政府”,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提供了中國方案,二者統一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各司其職、各顯其能、相互補充、形成合力。
“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全國政協委員、濟南市政協主席雷杰表示,要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作用,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健全要素保障和制度支撐體系,推動新動能加速成長和舊動能煥發生機。
深學細悟習近平經濟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作為重大原則貫穿始終。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和目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與良性互動。”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馮正霖看來,只有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與良性互動,才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要通過安全保障促進發展,利用發展成果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經濟韌性是一國經濟對沖和抵御外部風險沖擊,從而確保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能力總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韓保江認為,“進入新發展階段,更加需要發揮好中國經濟的規模韌性、結構韌性、創新韌性、開放韌性、制度韌性、治理韌性以及穩定韌性,確保我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要把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堅持原原本本學、全面系統學、深入研討學、聯系實際學。”
“要持續圍繞重大經濟議題開展專題研究,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有效施策提供有益參考。”
“要立足本職崗位,講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故事,共同營造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
認識在交流中深化,共識在討論中匯聚。
王榮、劉尚希、張金杰等與會同志在書面發言中提出,要更加全面系統深入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堅持用發展的眼光認識風險,充分發揮政府在化解重大風險中的作用;匯聚多方力量、多管齊下,加快整治“內卷式”競爭。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征程。交流中認識不斷深化,研討中共識愈加鮮明,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話語體系、理論創新和科學方法論,更加自覺用習近平經濟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廣泛凝心聚力。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