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委員聲音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馮并:抹不去的彈痕

2025年07月31日 09:03 | 作者:馮并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每年7月,我都要到宛平城去,不僅是為了重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示的真實歷史,也是為了再睹宛平城墻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彈痕。這些彈痕是法西斯留下的戰爭瘋狂,也是人們記憶里不可隨意抹去的一道道歷史疤痕。

記得,1997年盧溝橋事變60周年紀念日時到宛平去,正值燕山出版社出版《中國抗戰詩詞精選》,選編了毛澤東、沈鈞儒、郭沫若、齊白石乃至張自忠將軍等200余位各界人士撰寫的600首抗戰詩詞,其中有毛澤東的《長征》《沁園春·雪》、楊靖宇的《沁園春·雪漫殘陽》、吉鴻昌的《就義詩》、郁達夫的《滿江紅·三百年來》、佟麟閣的《沁園春·曉月盧溝》以及趙登禹的《沁園春·滾滾狼煙》,也有別具一格的如王冷齋的《盧溝橋抗戰紀事詩》。有幸在發行現場得到一本,就在城墻角下細讀起來。許多抗戰詩篇在過去讀過不止一遍,也有很多是第一次接觸的。尤其是王冷齋《盧溝橋抗戰紀事詩》40首一組七言絕句,讀來更有現場的跳動感和紀實性,不啻是在“橋頭睡獅今漸醒”的救亡情緒爆發中吟出的七七事變的連續畫面,更是難得一見的抗戰詩報告。

王冷齋是在1937年1月出任宛平縣長的,半年之后就遇到歷史關節上的一件大事。他不僅是七七事變的親歷者,也與29軍吉星文團長一文一武,共同成為與日方人員談判周旋的直接責任人。在蠻橫而蓄謀已久的敵人面前,他們堅定地維護了國家主權,斷然拒絕了日軍進城搜查“失蹤士兵”的無理要求。惱羞成怒的日軍開始炮擊宛平,一手拉響了七七事變的導火索。抗日戰爭也就全面拉開了帷幕。吉星文的部隊多次擊退了日軍對宛平城的進攻,29軍有名的“大刀隊”也在青紗帳的掩護下給侵略者迎頭痛擊。中國軍隊7月8日凌晨發動反擊,一度收復了永定河東岸,但終因后援不繼、戰事膠著,7月28日后日軍攻占了宛平城。中國人民的全民族抗戰也由此進入新階段。當年7月,平郊組建了由愛國學生組成的國民抗日軍,在與日軍的斗爭中發展成我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日革命武裝。

王冷齋的個人經歷也頗有特色。他是福建閩侯人,字蕓璧,筆名是冷面閑人,早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并沒有按照常例供職于軍界,轉而從事新聞事業,先后擔任過亞東通訊社總編輯以及京津晚報社社長,寫過大量揭露北洋軍閥腐敗的新聞。他工于書法也工于詩詞,這樣的歷練為他能夠在歷史節點上發出“熱血如湯正沸騰”的抗敵呼聲創造了條件。他接任宛平縣長不久就臨危受命,與日本領事官員談判所謂“失蹤士兵”事件,頭腦異常清醒,認識到“鬼蜮由來伎倆多”“漫論玉帛換干戈”的狡猾嘴臉,有理有節地進行斗爭。宛平失陷之后,他先后到香港、桂林、獨山、重慶等地繼續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新中國成立后,他成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兼北京文史館副館長,逝世于1960年。他這組寫實詩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的詩歌和歷史文獻,是實錄也是實感,詩作與作者曾在戰后東京國際軍事法庭作為證言和證人出庭,被稱為審判戰犯的“王牌證詞”和“王牌證人”。

轉眼間到了抗戰勝利80周年,我帶著20多年前得到的那本《中國抗戰詩詞精選》,再次來到宛平城。在我眼里,宛平城墻還是那樣高大傲岸,城墻上的彈痕依舊是那么顯眼。宛平城墻雖然經受了日寇的炮火打擊,但一直屹立于永定河邊,從未傾倒過。它的堅固與堅強,固然與它有著六層條青石砌就的要塞結構不無關系,但血肉長城的強大氣場更支持著它的精氣神。它猶如一位周身散發著深遠歷史氣息的披甲勇士,帶著痊愈之后的滿身箭傷和一只只歷史之眼,凝視著遠方。

整整一個下午,我在宛平城墻四周徘徊,也在城墻投射的陰涼地里,反反復復地細讀王冷齋先生的《盧溝橋抗戰紀事詩》。詩里有關彈痕的描寫,是那樣震懾人心:“東傾雉堞北崩墻,血肉長城筑更強。眾寡懸殊攻守異,孤城屹立豈尋常。”從詩中再現的場景來看,日軍轟擊宛平的炮火要比我們想象得更兇猛和密集。

我在宛平城下細讀那些抗戰詩詞的同時,腦海里也會浮現出一些新的感悟點。有一些或許有些較真,但也不無道理,可以拿來說說。那就是我在閱讀中發現,在王冷齋詩的所有遣詞造句里,并沒有用“事變”的字樣,鬼蜮伎倆就是鬼蜮伎倆,侵略就是侵略!

另一點是七七事變在二戰中的歷史定位。二戰不等同于歐戰,它一面要面對德國納粹的閃電進攻,一面要面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在東方的不斷蠶食,分別出現了抗擊侵略的歐洲戰區和以中國戰區為主的東方戰場。在歐洲籠罩在綏靖主義陰影中時,中國軍隊的斗爭打破了不抵抗主義的幻想。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推動下,國共兩黨進入合作抗日新階段,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也在不斷形成,中國軍隊率先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取得平型關戰役重大勝利,接著就是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保衛戰以及遠征軍入緬等一系列戰斗中展現出的足夠韌性,中國軍民經過艱苦奮戰,付出極大傷亡的高昂代價,一步步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

眼前的彈痕告訴我們,勝利來之不易。二戰雖然已經離去80年,但局部戰火并沒有停熄。累累彈痕是我們今天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直觀的歷史教材。

(作者馮并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日報》原總編輯)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一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69堂 | 宅男宅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 亚洲日韩a∨电影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