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五百年“邘新社親”綻新枝
仲夏的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大新莊村,千年古槐亭亭如蓋。遒勁的枝干下,漢族老人曹德仁與回族老友丁鐵錘對坐飲茶,方言交織的笑語中,流淌著一段跨越500年的情誼——明正德年間,邘邰人縣令救助大新莊村民,兩村自此結為“世代社親”。這份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基因的情誼,在焦作市政協的助力下,從歷史佳話升華為新時代民族團結的“中原樣本”。
深扎文化根脈 守護精神豐碑
“邘新社親”的文化傳承,凝聚著焦作市政協的使命擔當。2015年,“邘新社親”成功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背后是市政協連續3年組織專家團隊30余次深入兩村,從斑駁碑刻、泛黃族譜中梳理出80余件珍貴史料,推動出版《邘新社親志》的扎實履職。政協委員在明代契約文書中發現“回漢同心,永為社親”的盟約條款時,口述歷史終獲實證。
2018年,兩村分獲“河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市政協趁勢指導建成社親文化展覽廳,陳列兩村共同使用的農耕器具、清代抗匪兵器等實物。展廳中央循環播放的六集微電影《邘新社親》,由市政協策劃、本土團隊制作,生動再現了邘新社親500年風雨同舟的場景。該片于2019年被河南省政協列為民族團結專題調研案例,2023年成為焦作市委黨校“三評”會教材,2024年5月更被納入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教學體系,成為從地方到國家的文化符號。
構筑全域格局 架設團結之橋
如何讓“兩村經驗”照亮全域?2020年8月,在市政協助推下,焦作市出臺《邘新社親經驗推廣實施方案》,促成武陟縣小董村與喬莊村、溫縣南張羌村與馬莊村等12對回漢村莊結對共建。“組織聯建、產業聯興、文化聯姻”的新機制,讓“社親模式”遍地開花。
在武陟縣圪垱店一中的課堂上,學生們誦讀市政協組織編寫的《邘新社親故事讀本》——這是2024年5月河南省政協專題調研時點贊的“浸潤式教育”實踐。市政協協同省政協民宗委總結“教育筑基、社區融合、產業共富”三維模式,省政協調研組現場評價:“焦作經驗實現了從典型引領到全域躍升的突破。”
協商平臺的智慧更催生政策轉化。在市政協月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們提出的“推廣社親結對機制”“建立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等建議被采納。其中“將邘新故事納入干部教育體系”的建議,直接推動微電影進入市委黨校課堂。
賦能時代新篇 書寫融合答卷
走進馬村區東苑社區,社親文化長廊懸掛著回漢居民共慶節日的照片,共享廚房飄出羊肉燴面與油茶的香氣。“以前各住各樓,現在一起辦‘鄰里宴’、帶孩子研學,真成了親人!”回族居民丁秀蘭高興地說。這正是市政協指導打造的嵌入式社區樣板,通過“空間互嵌、服務共享、文化共融”,讓民族團結融入日常生活。
經濟融合則為共同體建設注入持久動力。市政協牽線兩村共建“邘新坊食品有限公司”,120余名回漢群眾協同作業,年產值破千萬元。在博愛縣秀珠小學,孩子們用紐扣拼出“中華一家親”彩圖,“我們將邘新故事開發成校本,讓共同體意識在孩子心里扎根。”該校校長向記者介紹說。
“我們守護的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萬籽同心’的時代基因。”正如市政協主席宮松奇所言,當古槐新枝在陽光下舒展,這粒中原沃土孕育的石榴籽,綻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璀璨光芒。
(通訊員 陳建光 本報記者 王有強 靳燕)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