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紅色地標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聯故里胡堡村——紅心永向黨 綠野繪新篇
記者與李萌嬌委員(左)一同瞻仰“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紀念碑主碑碑文。(丁文浩 攝)
濃翠欲滴的山巒層層疊疊,茂密的林木織就華蓋,濾下斑駁金線;清流奔涌而出,在錯落的巖石間蜿蜒跌宕,濺起雪白晶亮的水花。夏日的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胡堡村湯溝,是深谷沁出的清涼詩行。
曾經的抗日根據地,如今早已散去了彌漫的硝煙,卻留下了一段永遠不被磨滅的英雄往事。1936年5月,就是在這潺潺不息的小湯河畔、筆架山下,抗日名將楊靖宇向東北抗聯戰士們發出了西征的號召,在將士們的心中,向西行,找到黨中央、找到紅軍,就是找到光明、找到勝利。
穿越時空,仿佛能夠聽見當年激昂的誓言回蕩。在楊靖宇紀念館中,記者和全國政協委員、本溪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萌嬌一同再次重溫了那段崢嶸歲月。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展板前,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重走抗聯路”活動宣傳策劃部部長運辰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段往事:“1932年11月,楊靖宇到南滿巡視工作,戰士們對隊伍的前進方向爭論很大。楊靖宇在參加黨小組會議時,以油燈作比說:‘這燈沒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沒有油,燈就點不著。我們為什么要做沒油的燈芯呢?老百姓是水、游擊隊是魚’。”想通了的戰士們開始積極建設根據地。
“1934年春天,楊靖宇率部挺進本溪,以本溪縣和尚帽子山、桓仁縣老禿頂子山為中心,建立起本桓抗日游擊根據地。”作為本溪人,李萌嬌對楊靖宇和東北抗聯的故事耳熟能詳。“1936年2月2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共同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東北人民革命軍‘一律改組軍隊建制為東北抗日聯軍’。”李萌嬌說,“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
1936年春天,楊靖宇從繳獲的日偽報紙上得知中央紅軍已經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并組建了紅軍抗日先鋒軍,準備東進綏遠與日軍作戰。楊靖宇認為,東北抗聯要盡快與黨中央和紅軍取得直接聯系。
走出紀念館,來到小河邊,一塊巨石赫然在目。“當年,楊靖宇就坐在這塊大石上,指揮調遣抗聯主力部隊開始西征。”李萌嬌介紹說。巨石巋然,英魂猶在。而今,這塊巨石被命名為“靖宇石”。
西征步履維艱。由于日軍發現了苗頭,四處圍攻堵截,這支隊伍最終沒能進入遼西。參謀長李敏煥在帶領隊伍回撤過程中,在連山關的摩天嶺殲滅了日軍的一個小分隊,卻也在這場戰斗中不幸犧牲。
盡管第一次西征未能如愿,但楊靖宇與黨中央取得聯系的初心不改,他在《西征勝利歌》中寫道:“中國紅軍,已到察綏,眼看要出關;西征大軍,夾攻日匪,趕快來會面。”后來,東北抗聯第一軍又發起了第二次西征……
從“靖宇石”向筆架山方向望去,一組氣勢宏偉的紀念碑群掩映在山林之間。1985年,時值抗戰勝利40周年,“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紀念碑拔地而起。據胡堡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元回憶,紀念碑建設時他和村民們還去幫過工。從《籌建抗聯紀念碑紀實》中,我們得知紀念碑的修建不僅得到了當地村民的支持,還得到了省內外近10萬人的捐助。
趙會元親歷了這片熱土的巨變,他內心堅信只要跟黨走,就能過上好日子。“小時候,我們住的是用木頭蓋草搭建的‘咔杈房’;改革開放后,我們住上了磚瓦房;黨的十八大后,我們全家都搬進了樓房。”
在趙會元的指引下,記者看到而今的胡堡村居民區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跟城市中的小區沒啥區別。趙會元感慨道:“這兩年,小區里的停車位越發緊張了。”
村民靠啥致富?趙會元說,現在村民們家家戶戶都吃上了生態飯、旅游飯。有的自己經營農家院,有的在附近的旅游度假區或酒店、民宿打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胡堡村特有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依靠黨的富民政策,村集體現在每年都有20萬元左右的收入。”
“紅色精神賡續﹢綠色生態建設﹢金色產業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到胡堡村創業。劉建東就是其中一位。他投資改造升級的精品民宿,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在他經營的民宿里就有20多位當地村民就業,每人每月平均工資都能達到4000元以上。
傳承著不屈不撓的抗聯精神,本溪扛住了轉型的陣痛,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大道上闊步前行。李萌嬌說,本溪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的踐行者和受益者。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業基石到如今遼寧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從煤鐵之城到生態立市,生物醫藥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已成為本溪新的發展引擎。她認為,東北抗聯文化還有待深入研究,有必要進一步提升抗聯精神屬性和文化內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更多精神動能。
“抗聯故里、美麗村莊”,在全村94名黨員的帶動下,胡堡村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穩。趙會元說,今年村里又裝修了直播空間,即將把沈陽的直播團隊引進到村里來,促進旅游業發展和特色農產品銷售。他還想著把村里抗戰時期的戰壕、拴馬樁等遺存重新修復,將這些紅色遺跡串聯起來,繼續提升胡堡村紅色旅游的深度和厚度。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