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與委員同訪·看今昔巨變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讓抗聯精神在血脈中永續流淌
馬鋮明(左一)為記者和張紅秋、龐健委員講述抗戰英雄故事。
更多內容掃碼關注
盛夏時節,草木蔥蘢。記者與共青團磐石市委副書記馬鋮明、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張紅秋、滿席達吉林省農業休閑觀光有限公司經理龐健3位吉林省磐石市政協委員,一起走進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踏著當年東北抗聯將士的足跡,穿行在深山密林間,重溫那段用鮮血與信仰鑄就的崢嶸歲月。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位于磐石市區以西20公里處、磐伊公路北側的紅石砬子山區,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抗聯隊伍提供了生存與戰斗條件。這里曾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游擊根據地,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磐石赤色游擊隊的創建地,是東北抗日聯軍誕生的搖籃。
1932年秋,楊靖宇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對根據地的功能進行了全面提升,楊靖宇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思想在這里逐步形成。
依托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楊靖宇帶領游擊隊先后取得四次反“圍剿”勝利,并在此創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后來發展壯大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路軍。積極探索和踐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喊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總結出“游擊隊是燈芯,群眾是燈油”的“燈芯理論”。
為了民族解放,楊靖宇在林海雪原中英勇奮戰、殊死抗敵。而今,他的曾孫馬鋮明選擇到磐石工作,來到曾祖父當年戰斗過的紅石山,投身于鄉村振興、紅色旅游等事業中,把青春奉獻給這片英雄的土地。
“大四那年,我重走抗聯路的第一站就是磐石,在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聽到游客自發高唱抗聯歌曲,當年曾祖父帶領抗聯戰士們浴血奮戰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馬鋮明感慨道,過去這些年,磐石百姓對抗聯的記憶不但沒有模糊,反而愈加清晰。作為抗日民族英雄的后代,馬鋮明工作之余,還經常走進學校、社區等地宣講紅色故事,讓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沿著崎嶇的山路拾級而上,腳下是濕滑的泥土,兩旁是叢生的荊棘。遙想當年,楊靖宇將軍率領抗聯戰士,就是依托這樣的地形,克服艱難萬險,與日寇展開殊死較量,用最簡陋的武器和最熾熱的信仰,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鐫刻下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光輝足跡。
“這種低矮的地窨子門高不足1.5米,陰暗潮濕,當年曾擠住著四五名抗聯戰士。他們不僅要忍受惡劣的環境,還要隨時準備戰斗,可以想象抗聯戰士擁有多么堅強的信念和意志。”馬鋮明指著一處低矮的地窨子遺址介紹道。
“抗聯精神是一座精神寶藏,內涵豐富而深邃。”馬鋮明說,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凍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抗聯將士依然胸懷報國志、浴血戰敵寇,他們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即便在和平年代,這種精神依然能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強大動力源泉。
深入山區,營房基址、地窨子、戰壕等抗聯遺址漸次呈現。據了解,在紅石砬子山脈及周邊發現東北抗聯相關遺跡3300余處,形成了以八家溝、姚家溝、二趟溝等為核心的龐大東北抗聯遺址群,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抗聯遺址群。姚家溝目前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展示參觀系統,三維建模復原后的遺跡,配合著語音講解,真實再現了東北抗聯密營的特點以及抗聯戰士們的生產生活樣貌,使這里成為吉林省紅色教育的“實景課堂”。
通過主題展板、歷史照片、珍貴的出土文物和專業化的講解服務,磐石市博物館(磐石市抗日斗爭紀念館)構建起立體化展陳體系,一件件帶著戰火痕跡的文物、一幅幅還原歷史場景的圖片,讓游客們穿越時空,感受抗聯戰士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
為走好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之路,近年來,磐石以“紅色引領、綠色賦能、高質量發展”為理念,不斷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2024年,磐石接待游客1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5億元,其中紅色旅游人數占比七成以上。
“構建‘紅色﹢’多業態發展新格局,以紅色文化為內核,串聯多元產業生態。深度挖掘紅色歷史資源,提煉精神價值,推動紅色文旅、教育培訓、文創產業等業態跨界融合。”張紅秋介紹,磐石將加強紅色文化精品創作,用情用力講好東北抗聯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同時,結合“磐石好物”推出具有磐石特色的農產品,全面推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磐石這片紅色熱土,承載著厚重的東北抗聯歷史。”龐健說,抗聯在絕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教給了我們破除產業壁壘的勇氣。知青城的“紅色供銷社”里,70%的貨架擺著周邊農戶的產品,有興隆川村的滑子蘑和木耳,還有王家街村的靈芝孢子粉。如今,知青城帶動就業30多人,直接帶動2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這種“產業反哺民生”的循環,正是抗聯精神最鮮活的當代詮釋——讓紅色基因在滋養農業、富裕百姓中,真正實現“精神傳承”與“發展實效”的雙向奔赴。
如今的磐石,東北抗聯紀念設施巍然矗立,紅色標識隨處可見。這座浸潤著英雄血脈的城市,正以鮮明的歷史印記,激勵人們在新征程上砥礪前行。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