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與委員同訪·看今昔巨變
棗莊鐵道游擊隊:革命精神重塑老工業城
“扒飛車、搞機槍、撞火車、炸橋梁,就像鋼刀插入敵胸膛,打得鬼子魂飛膽喪……”
鐵道游擊隊是活躍在山東棗莊一帶鐵路線上的抗日武裝力量,極富傳奇色彩,曾成功護送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千余名將士過境,是唯一一支接受日軍成建制投降的八路軍部隊,被蕭華將軍譽為“懷中利劍、袖中匕首”。
高鐵時代,只有普速列車停靠的棗莊西站,不似往昔人聲鼎沸。這座閱盡滄桑、四易其名的百年老站倒也寵辱不驚,靜靜守望著遠處的微山湖。
南來北往的旅客走在站臺上,會被一座復建的德式建筑吸引。中間高兩側低,紅瓦白墻,拱形門窗,沉淀著斑駁的舊時光。它曾有個響亮的名字——臨城站。
△委員在紀念館講述日軍在上世紀30年代利用“以人換煤”政策在棗莊瘋狂掠奪煤炭資源的故事。據統計,大約有4000多名礦工葬身礦井。
棗莊市薛城區,舊稱臨城。1938年3月17日,日軍占領此地,駐扎重兵,并依托津浦鐵路和棗臨支線,瘋狂掠奪周邊煤礦資源,魚肉百姓。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1939年的臨城鐵路沿線,活躍著多支抗日武裝,都自稱“鐵道隊”。他們輪番破襲,鐵路時斷時續,搞得日軍焦頭爛額。
“1940年,魯南、臨城、臨北鐵道隊整合為魯南鐵道大隊。自此,臨城站的‘熱鬧’就沒斷過。”作為鐵道游擊隊歷史研究專家,薛城區政協常委孫中路將那段歷史娓娓道來:5月,擊斃日軍諜報隊員13名;6月,截擊日軍列車,繳獲法幣8萬余元;8月,破壞鐵路,致使日本運兵軍列脫軌;9月,拆除鐵軌1.5公里,砍斷電線桿百余根,駐棗莊日軍通信、交通癱瘓……
坐臥難安的敵人,專門從省城調來特高課課長高崗茂一。高崗茂一是個“中國通”,專門通過收買漢奸走狗建立情報網,很快便摸清了鐵道游擊隊的活動規律,并瘋狂實施搜捕。
“打蛇打七寸!1941年7月的一天晚上,高崗茂一被鐵道游擊隊擊斃,這下可炸了鍋!臨城到處都是日偽軍,整整戒嚴了3天。半個月后,日軍才從我方的宣傳中得知,高崗茂一命喪鐵道游擊隊之手?!绷钠鸶篙厒兊倪@段傳奇往事,已是75歲高齡的鐵道游擊隊副大隊長王志勝之子王金國難掩興奮。
復建的臨城站,現在是津浦鐵路棗莊陳列館。
沿著臨山山路蜿蜒穿行,視野豁然開闊處,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到了。這里山館融合,碑館合一,獨具匠心。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紀念碑高33米,于1995年8月15日建成。戰士持槍沖殺的鑄銅人物塑像,矗立于紀念碑頂端。碑側是自上而下貫穿整個碑體的50根枕木造型浮雕,代表當時落碑時正值抗戰勝利50周年。
“這一片都曾是游擊隊員活動的重要區域,那些看似普通的村落、河道,都藏著戰斗故事?!毖Τ菂^政協文史研究員、魯南抗戰展覽館館長葛龍飛指著紀念碑周邊說:“我們在挖掘歷史時,從老鄉家里找到過當年游擊隊用過的工具、藏過的情報,這些物件,都是歷史的見證。”言語間,歷史的厚重感與現場的現實場景交融,讓這段紅色記憶愈發清晰可觸。
離開紀念碑,記者走進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體驗基地。一踏入,沉浸式的場景復原瞬間把人拉回戰火紛飛的年代:模擬的火車車廂里,陳列著游擊隊員扒火車用的工具;復原的作戰指揮室中,破舊的地圖、磨損的電臺,無聲訴說著往昔的緊張與激烈。
“當年父親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火車上,冒著生命危險搞物資、炸鐵軌?,F在能有這樣的體驗基地,讓年輕人直觀感受歷史,太有意義了?!笨粗隗w驗基地里穿梭的游客,尤其是不少孩子好奇探索的身影,王金國老人在一列模擬火車前駐足良久,眼中滿是欣慰。
“這不僅是一個緬懷歷史的地方,更是傳播紅色精神的平臺。”區政協常委袁傳利則關注體驗基地對紅色文化傳承與地方發展的帶動?!绑w驗基地帶動了周邊紅色旅游發展,村民開起農家樂、民宿,紅色文化成了富民產業,實現了精神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彼钢赝庑陆ǖ奶厣虡I街,店鋪林立,游客往來,生動詮釋著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
△記者與孫中路委員(右一)在鐵道游擊隊紀念館火車主題大廳重溫當年戰斗場景。
在基地的沉浸式劇場,大家觀看了重現鐵道游擊隊戰斗場景的演出。槍炮聲、喊殺聲中,游擊隊員們的英勇身姿再次“復活”。葛龍飛告訴記者:“通過‘科技﹢文化’的方式,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從靜態展覽到動態體驗,從單向講述到互動參與,就是要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走進歷史、記住歷史?!毖莩鼋Y束,掌聲雷動,游客們的震撼與感動,正是紅色文化傳承的生動注腳。
從臨城站舊址到紀念碑再到體驗基地,一路走一路看,今昔對比的強烈反差,訴說著這片土地的發展變遷。
“矸石山上的風,不再裹挾煤灰掠過魯南。這座曾以‘黑色血液’滋養中國工業肌體的城市,一場‘去黑換綠’的革命正重塑這座老工業城:地下百米礦井涌出綠電,焦化廠煙囪‘吐’出氫氣,連塌陷區的波紋都泛起光伏板的藍光?!睂O中路說,昔日“一煤獨大”的產業基因,正裂變成“光氫交響”的綠色代碼。綠氫從廢棄礦井里誕生,每寸修復的塌陷地都生長出生態與經濟雙重價值。作為魯南經濟圈的轉型引擎,這座老工業基地正在“脫胎換骨”,又紅又綠,更新更生。(本報記者 張文敬 雷蕾)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