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兩山”理念20年 · 循足跡看變化

“兩山”深解?委員說丨全國政協委員路全忠:完善核算標準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2025年07月25日 17:46 | 作者:路全忠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

貴州金元仙水窩農業光伏電站一隅 新華社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關鍵路徑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一套旨在將生態產品所具有的價值,通過一系列手段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制度安排和運行方式。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機制和價值轉化機制。價值評估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與傳統工業產品相比,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更為復雜,需要以客觀準確的價值核算為前提。價值轉化機制是指將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只有找到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有效途徑,才能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路徑可以概括為生態產品經營開發和生態產品保護補償兩大類,對應了市場化和政府主導兩方面。一是通過經營開發生態產品獲取收益;二是通過生態資源權益市場交易,按照使用者付費的原則,社會主體需為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買單,進而形成林權、水權、草權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以及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等生態資源使用權的交易市場;三是通過生態補償的形式購買生態產品,政府代表全社會購買生態產品,以中央向地方的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等形式為主。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核心是解決生態產品“難計量、難交易、難變現”的問題,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具有內在一致性的重要理念和實踐路徑,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生態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加快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補償制度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紅線的平衡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核心命題。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并嚴守,不僅是生態保護領域的重點工作,更是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重大戰略部署。2023年4月我國首次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陸域和海域實際劃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涵蓋我國全部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90%以上的典型生態系統類型。

按照規定,這些區域需要進行特殊保護,嚴格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但與此同時,這些區域很多位于老少邊窮地區,面臨著擺脫貧困和加快發展的迫切需求。

例如,目前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較大的省(自治區):西藏60.8萬平方公里(占其面積的50.54%)、內蒙古59.69萬平方公里(占50.46%)、新疆42.44萬平方公里(含兵團,占26.01%)、青海29萬平方公里(占42%)等。四省(自治區)紅線保護面積191.9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的60.16%。

因此,應加快建立系統全面的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制度。科學合理確定生態保護紅線補償的對象、補償內容、補償資金以及補償標準等。核心是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標準。

目前,我國尚沒有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標準。要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長情況、生態環境承載力、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入、機會成本、經濟發展等因素,研究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標準定價體系,為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激勵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要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將監測評估結果作為生態保護紅線補償標準的重要依據,實施獎懲措施。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較好的地區給予獎勵,對考核結果不合格的地區調減或停發下一期轉移支付資金。通過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紅線補償標準,建立和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

制定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

除了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和完善統一的價值核算體系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環節,是解決“算不清”“補償難”“交易亂”和“考核虛”基礎性問題,也為政策制定、市場交易、績效考核等提供依據。

一是強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科技支撐。

目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等核心瓶頸。主要體現在:生態資源難以移動、牽扯面廣、協調難度大,有的地區制定的核算方法偏學術化,難以在實踐中應用,且不同地區核算方法存在差異,核算結果缺乏可比性;部分生態資源所有權邊界模糊,導致產權交易主體不明確,市場化機制不夠完善,使得生態產品全面交易難以實現;生態補償機制仍以縱向轉移支付為主,地區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大多處于起步狀態;生態產品具有不可分割的特點和顯著的非標性,不能直接作為銀行信貸的抵押品,難以通過抵押獲得金融支持等。

為解決這些瓶頸,需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科技支撐體系,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圍繞“理論研究—技術突破—應用示范—制度保障”全鏈條布局,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監測評估、市場交易等環節的協同創新體系。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的研究,強化相關專業建設,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培育一批懂技術、知生態、明方向的復合型人才;培育跨領域跨學科的高端智庫。

二是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數字化建設。

通過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6G技術、數字孿生及AR/VR技術在內的數字技術,將生態產品從“物理存在”轉化為“數字資產”,提升生態產品的調查監測能力、價值核算效能和經營開發績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 建立全面、準確、動態更新的生態產品數據庫。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傳感器等設備,采集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基礎數據;收集與生態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相關的社會經濟數據。通過數據清洗、整合與標準化處理,打破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為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和交易提供可靠依據。

2. 建立標準化數據體系,打通生態價值量化鏈條:制定《生態產品數據采集與管理規范》,明確數據格式、質量控制及安全等級,避免數據孤島;構建動態價值核算模型,開發基于機器學習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平臺;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可通過區塊鏈﹢生態權益確權、大數據﹢生態價值預測等,提升數據應用效率。

3. 搭建生態產品數字化交易平臺:集信息發布、交易撮合、支付結算、物流配送、售后服務于一體,為生態產品供需雙方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如碳交易子平臺、生態補償區塊鏈平臺、生態產品電商平臺等。

4. 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加強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立法,規范數據的采集、使用和共享行為等。

三是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推動督促落實。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涉及眾多部門,需加強和完善頂層設計與規劃,建立多部門協同、區域合作等統籌協調機制。

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規劃,明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標、路徑和重點任務,指導各地區開展相關工作;加強不同部門間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制度合力;建立由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協調平臺,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討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和難點問題;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推動生態產品供給地與受益地之間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生態補償、產業合作、共建園區等方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跨區域實現;建立和完善評估與考核機制。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對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地區和部門進行獎勵。

(作者路全忠系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委員、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 亚洲人成网77777大伊香蕉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 |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少妇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天天看片亚洲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