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與第一書記 · 同吃同住同勞動
“三同”日記·黑龍江篇 | 三位村支書的“夢想清單”
圖為“三同夜話”現場。本報記者 楊智嘉 攝
“他們村富得流油,俺們得多學習、多取經!”
“他們村有資源,那少數民族民宿建得可真不錯!”
“他們村那個光伏電站項目可真是好,每天真金白銀地進賬!”
……
7月13日,當絢麗的晚霞落在嫩江市前進鎮聯合村村委會的院子里,一場別開生面的“三同夜話”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主角,是組成前進鎮黨建引領示范帶的三個村莊的村黨支部書記——前進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哲、聯合村黨支部書記崔晶和繁榮村黨支部書記高利。
圍坐一起,大家都互相夸贊著對方村子的新面貌,尤其是談及過去的苦日子,話語里滿是唏噓。
聯合村曾是多年省級貧困村,年輕人嫌沒奔頭,一個個往外走;繁榮村曾遭遇特大洪澇,洪水漫過窗臺,剛收的糧食泡成漿。那時的村子,路泥濘、產業荒、人貧窮,兜里沒余錢,村黨支部想干事也沒底氣。
但隨著鄉村振興步伐加快,三個村莊不僅都擺脫了貧困,還發展起了產業,收入增加了,鄉親們的精氣神也越來越好——
“我們繁榮村的探索,是讓農民不離地、不失地、不失業、不失居、保增收。”高利的自豪溢于言表。近年來,集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于一身的繁榮村,走出了“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美麗鄉村”的發展道路。
村子里,達斡爾族特色民宿、民族文化館、風情浮雕墻彰顯民族特色;維民生態種植合作社提供8個固定崗位、20多個季節性崗位,生態親子莊園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玉米深加工、蛋雞養殖等產業夯實集體經濟,村固定資產近2000萬元。“現在,村民有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金,2024年人均收入達16800元。”高利說。
李永哲則分享了前進村開設“民情茶室”推動基層治理的好做法。“讓村民有地方說話,說的話有人聽、能解決,這是我們打造‘民情茶室’的初衷。”據李永哲介紹,茶室400平方米的空間劃分出政策咨詢、矛盾調解、民意征集功能區,運行半年便接待群眾110人次,解決問題50多個,群眾滿意度達98%。
尤其是茶室創新的“三杯茶”調解法頗具成效——從“降火茶”平情緒到“明理茶”辨是非,再到“和諧茶”促共識,成功化解糾紛28起,調解成功率達100%。
“我們聯合村,名字里就帶著團結的意思。”崔晶話語懇切。聯合村黨支部35名黨員中,5名在外黨員通過微信群及時了解村務、傳遞經驗;七八十歲的老黨員德高望重,敢說真話解心結;年輕黨員思維活躍,常帶回新見聞。在黨員帶動下,這個昔日貧困村,村容村貌持續煥新。
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將近兩個小時。晚風吹來田野的清涼,也帶著莊稼特有的清香。大家似乎還有說不完的話。
得知“三同”隊員們來自北京,三位村支書不約而同地拋出“夢想”,渴望為自己的村子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李永哲先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的‘民情茶室’火了,可山里的好東西還沒被更多人知道。我們希望有機會引進專業團隊,把山貨做成品牌,再通上直播帶貨的‘高速路’,村民的日子能再上一個臺階。”
崔晶接過話茬:“受前進村啟發,我們也在村委會里建了間‘民情茶室’,過段時間就能正式用起來。現在就盼著讓茶室成為聽民聲、解民憂的地方。”
高利則再一次提到了村里的民宿產業:“民族風情是咱的金招牌,想請懂行的專家來給指點一下,幫村里民宿升級,搞點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夜色漸濃,“三同”隊員們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樸實的期盼。三位村支書的“夢想清單”里,裝著大家的好日子、透著村黨支部帶領鄉親們向前奔的十足勁頭。(本報記者 曾宇昕 楊智嘉 袁世鼎 李寅峰)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