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英雄譜
漢斯·希伯:“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
1938年春,漢斯·希伯經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安排,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毛澤東接見了他,并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斗爭的情況。希伯為延安軍民高漲的抗日情緒所感動,從中看到中國的抗日戰爭必將勝利的希望。1939年2、3月間,希伯從上海奔赴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采訪后,提出到山東去采訪八路軍的要求。
1941年9月12日,希伯在沿途八路軍和老百姓的掩護下,順利地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希伯到了八路軍115師師部,政委羅榮桓等將領接見了他。作為踏入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第一位西方記者,希伯以卓越的政治敏銳性和生動的文筆,客觀地描述了八路軍的抗日活動。他的一系列文章在國外報刊上發表,引起了世人關注。
在反“掃蕩”的艱苦斗爭中,希伯不僅要忍受艱難的行軍,而且還伏案疾書,把一天的見聞記錄下來。八路軍領導幾次勸說他離開,希伯卻說:“我決不離開山東。一個想有作為的記者,是從來不畏懼槍炮子彈的。讓我留下來吧。”
1941年11月初,羅榮桓親自指揮了“留田突圍”一役。希伯被八路軍指揮員高超的指揮藝術所折服,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揮而就寫了一篇通訊《無聲的戰斗》,贊揚這一奇跡般的輝煌勝利。這篇報道在115師《戰士報》上發表后,極大地鼓舞了抗敵將士的士氣。
敵人并不甘心被八路軍擺脫,一場更大的“掃蕩”正在醞釀中。不久,發生了魯中南地區抗戰史上最悲壯的一次戰役——大青山戰役。
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連隊與敵人遭遇。敵人一個混成旅將八路軍一連緊緊包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連隊將士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希伯也參加了戰斗。盡管指戰員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打退了敵人多次的猖狂進攻,但傷亡很大,希伯的翻譯和警衛人員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滿腔怒火,從犧牲者身邊撿起槍來,猛烈地射擊敵人,不幸身受重傷,最后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僅44歲。
1942年,山東軍區為了紀念犧牲的希伯烈士,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碑上刻著羅榮桓等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