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盧鶴紱教授擺地攤
1941年6月,盧鶴紱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他返回戰(zhàn)火紛飛、飽受苦難的祖國,受邀到中山大學任理學院教授,主講理論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學和近代物理,將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思考帶入課堂。然而,隨著戰(zhàn)火蔓延,中山大學的教學工作難以為繼。
這時,盧鶴紱接到了廣西大學校長高陽的聘書。1943年2月18日,盧鶴紱來到廣西大學任教。1944年夏天,戰(zhàn)火逼近衡陽、寶慶一帶,廣西大學于11月28日遷至貴州省東南重鎮(zhèn)榕江。
廣西大學遷入榕江后,借用部分會館、宗祠、公房作臨時校舍,教職工全部租賃民房居住。當時的榕江,還有國立貴州師范學校、國立漢民中學、桂林兒童教養(yǎng)院、福建廈門大學農(nóng)學院、廣東稅警團、中央軍“遠安部”等單位先后遷入,加上各地涌入的難民較多,市場物資奇缺,通貨膨脹。廣西大學教職工收入微薄,生活苦不堪言。
盧鶴紱家中糧食也頻頻告急,他只好在學生宿舍邊的中山公園擺起地攤,出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把一支心愛的筆賣給了國民黨軍隊的一個團長,后來又陸續(xù)賣掉了一雙長筒靴、幾袋洗漱用品、一些舊衣物和自己抄寫的英文科技資料。盧鶴紱的夫人、廣西大學校醫(yī)部護士長吳潤輝也采集了一些中草藥出售,并到山上撿拾柴草燒火煮飯。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盧鶴紱寫成《重原子核內(nèi)之潛能及其應用》一文,第一次向國人介紹并預言了原子能的巨大潛力和應用前景。
盧鶴紱一生致力于發(fā)展我國物理學事業(yè),為培養(yǎng)中國第一代原子科學技術(shù)骨干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11位兩彈元勛中,有7位是盧鶴紱的學生,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
(作者系黔東南州政協(xié)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