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郭沫若當“廳長”始末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國民政府決定臨時遷都重慶,軍事和政治的中心則轉移至武漢。為適應對日作戰中心向華中地區轉移的形勢,國民政府改組軍事委員會,下令讓陳誠當部長,著手組建政治部;為擺出國共合作的姿態,邀請周恩來出任政治部副部長。
政治部下屬三個廳,其中第三廳主管宣傳工作,當時郭沫若是國共兩黨同時屬意的廳長人選。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組建時期成員與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成員在中國電影制片廠合影。前排就座者:彭德懷(右一)、王明(右二)、鄧穎超(右五)、于立群(右六),二排站立者:陽翰笙(右一)、郭沫若(右六)、周恩來(右七)。
“爭取到反動陣營里去工作”
國民黨屬意郭沫若,主要是擬任政治部部長陳誠的欣賞和舉薦。1938年1月27日,陳誠寫信給蔣介石,陳述了組建政治部的一些設想,以及舉薦郭沫若的理由:“與其用四面圓通投機取巧者,不如用有良心有血性者;凡有良心有血性有堅定志趣之人,即仇者亦當破格用之?!薄肮魟t確為富于情感血性之人。果能示之以誠,待之以禮,必能在鈞座領導之下,為抗日救國而努力。”
中共中央屬意郭沫若,一方面是擬任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認識到三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郭沫若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徹底的革命精神,經過了北伐和南昌起義血與火的考驗。
接到陳誠的電報后,郭沫若疑惑陳誠找他有什么“要事”商量,但覺得去一趟武漢還是有必要的,因為“八路軍已經在漢口設立辦事處,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都出來了,多年闊別,很想去看看他們”。1月6日,郭沫若從廣州出發,于9日到達武漢。第二天,郭沫若見到了黃琪翔,才知道陳誠讓他來武漢的目的。
當晚,郭沫若來到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的房間,見到周恩來、王明、博古等當時的中共中央高層。他坦率地說:“我自己耳朵聾,不適宜于做這樣的工作。”“在國民黨支配下做宣傳工作,只能是替反動派賣膏藥,幫助欺騙。”“讓我處在自由的地位說話,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機構,應該更有效力一點。”
中共中央領導認為:“目前的局面是靠著爭取得來的,雖然還不能滿意,但我們還得努力爭取,決不能退攖。能夠在兩方面都通得過的人,目前正感需要,還少了一點。我們不是想官做,而是要搶工作做。我們要爭取工作,爭取到反動陣營里去工作?!?/p>
周恩來說:“考慮是可以的,不妨多聽聽朋友們的意見。在必要上我們也還須得爭取些有利條件。但我們可不要把宣傳工作太看菲薄了。宣傳應該把重點放在教育方面去看,我倒寧肯做第三廳廳長,讓你做副部長啦。不過他們是不肯答應的。老實說,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才可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那是毫無意義的?!?/p>
“以一個朋友的資格來說話”
郭沫若來到武漢后,陳誠先后三次去拜訪他。每次去,陳誠都把周恩來請著一起去談郭沫若的就職問題。前兩次,郭沫若只是答應愿意幫忙設計。后來,政治部的人選逐漸明了:第一廳廳長賀衷寒,第二廳廳長康澤,第三廳副廳長劉健群,他們都是復興社的健將。特別第三廳副廳長人選揭曉后,郭沫若就堅決不干了。
2月6日中午,郭沫若和陽翰笙應陳誠之邀到陳公館午餐。郭沫若到后才發現,除周恩來外,擬議中的政治部正副部長和各廳廳長包括劉健群都出席了。本來,郭沫若對出任三廳廳長有三點起碼的要求:工作計劃事先擬定,不能受牽制;人事必須有相對的自由;經費確定。飯后,陳誠先發了幾張油印文件,其中一張特別強調“一個主義、一個政府、一個領袖”。郭沫若看后差不多快要發怒了。
會議開始后,政治部擬任的部長、副部長、秘書長等依次報告了籌備情況,輪到郭沫若,陳誠請他發言。郭沫若說他并不是以第三廳廳長的資格來說話,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資格來說話,他說宣傳工作:
在一般人看來,好像很輕松,但其實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從對象來說,有軍隊宣傳,有國際宣傳,有對敵宣傳。從方法上來說,有筆舌宣傳,有藝術宣傳,而筆舌上有各種各樣的語言文字,藝術上有各種各樣的藝術部門。這里須得有不少的專家來參加,決不是做廳長副廳長的一二個人便能夠了事的。
還有重要的一點:今天不忙說要物色這樣多的專門人才是困難的事,而尤其困難的是這樣的專門人才大體上都不是國民黨黨員。假設我們要拿著“一個主義”的尺度來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謝不敏,實在連一打也找不到。
因此,我以朋友的資格,重說一遍,希望大家認清楚這工作的困難,而改變一下門禁的森嚴。假使門關得太嚴,不僅外邊的人才不能進來,這里面的人才也都要從窗口跳出去了。任何人來做廳長都可以,但首先總要把這些原則弄好,不然,誰也不能希望工作會有成效!
陳誠說都可以照著他這些話做,以后可以盡量商量。會后,郭沫若怒氣未消,請陽翰笙給周恩來打招呼,說自己要到長沙去。周恩來得悉后,賡即讓陽翰笙給郭沫若送來紙條,當時郭沫若已上了車。紙條上寫的是:“到長沙休息一下也好,但不要太跑遠了。”
解決了“限制思想言論行動”問題
郭沫若到長沙后向田漢表明:“不想進政治部,打算到南洋募款,來干我們的文化工作。”在長沙期間,陳誠給郭沫若發了好幾次電報,說只要郭沫若回武漢就職,一切問題都可以商量。黃琪翔也寫了幾次信來,措辭很嚴厲,說如果郭沫若再不回去,大家就不把他當朋友了。
應該說,周恩來遲遲沒有答應出任副部長之職,既是在等中共中央的決定,也有向國民黨交涉的策略。蔣介石作出口頭承諾后,周恩來經過反復斟酌,作出了決定。2月17日,周恩來致信郭沫若:
一、 我已在原則上決定干,惟(唯)須將政治工作綱領起草好呈蔣批定后,始能就職,否則統一思想、言論、行動諸多解釋,殊為不便;
二、 我們希望你也能采此立場,先復辭修(陳誠字)一電,告以正在起草宣傳綱領,敦勸田、胡諸友來漢,并提議以田代劉;
三、 我在這兩天將各事運用好后,再請你來就職,免使你來此重蹈難境。
2月24日,周恩來再次致信郭沫若:
前日去會辭修,適你的來信正到,他看完后給我看,并說“限制思想言論行動”問題已解釋過,并要我將上次所談的寫一個文件交辭修轉呈蔣先生批準,便可便利我們工作。關于副廳長,他說可即要范揚先生擔任,廳長仍唯一希望于你。假使你要在長沙耽擱,可先要范揚來組織。他并要我及黃琪翔兄寫信給你,勸你早來,他也即復你信。陳還說,為地位計,請你以指導委員兼廳長。
我根據他談話的情況,認為你可以干。現托立群姊(郭沫若夫人于立群)送信給你,請你:(一)速催范揚先生即來;(二)速將宣傳綱領起草好,以便依此作第三廳工作方針;(三)請壽昌(田漢)兄同來;(四)電漢年轉催胡愈之兄速來。
我這里已電翰笙,催其速由重慶趕回,以便著手組廳。各廳編制草案中,均裁專員。陳說要請之專員,均可作為設計委員。
我擔任(政治部副部長需要)寫的文件,須由延安出來始能寫成。我今日飛延安,約一周出來,你得陳復信后,最好五天后來此,先我來此兩三天較同到為好也。
從以上兩信可以看出,周恩來為了三廳工作能夠在中共的領導下順利開展,做了大量交涉,不僅取得了蔣介石的口頭承諾,而且爭取陳誠換掉了副廳長人選,解決了“限制思想言論行動”問題和郭沫若擔心當傀儡的心病,并安排中共黨員陽翰笙來武漢做郭沫若的助手。
2月24日,周恩來乘飛機前往延安,2月27日至3月1日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由周恩來起草對國民黨的軍事建議書,同意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會議結束后,周恩來即返回武漢。
2月26日,于立群帶著周恩來24日寫給郭沫若的信來到長沙,郭沫若見信后接受了周恩來的安排,于28日乘早車返回武漢,開始了第三廳的籌備工作。1938年4月1日,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昌曇華林正式成立。
(作者系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政協副主席)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