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英雄譜
抗日英雄譜丨丘東平:懷抱長篇小說書稿犧牲
在新四軍隊伍里有這樣一位特殊的戰士,他走到哪里都會帶著紙和筆,一有空就坐下來寫作,他就是中國“左聯”早期的軍事文學家和小說家,曾任魯迅藝術學院華東分院教導主任的丘東平。
丘東平是廣東海豐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彭湃組織的農民自衛軍。1927年4月,他從國民黨大屠殺的“死人堆”里爬出來,拿起了筆作刀槍,將自己的遭遇和大革命的場景寫了下來,陸續發表在胡風主編的《文學月報》上,引起了各界的強烈反響,他也由此跨入了作家的行列。淞滬會戰爆發后,他托人到19路軍當了一名戰地記者,通過自己的眼睛和作家獨特的洞察力,寫出了許多反映抗戰題材的好作品。
1936年7月,丘東平和魯迅等人在上海共同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主張抗日救國。上海淪陷后,他隨葉挺到皖南參加了新四軍,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政治部敵軍工作科科長,同時也擔任陳毅的秘書。新四軍一進入蘇南,丘東平便寫出了韋崗戰斗的報告文學《截擊》,接著又寫了《把三八式槍奪過來》等一大批戰地文學。1941年,新四軍在江蘇鹽城成立了新軍部,同時也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丘東平擔任了分院的教導主任,他的文學創作也由短篇轉為長篇,開始寫作長篇小說《茅山下》。1941年7月,數萬日偽軍對蘇北抗日根據地鹽阜地區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中斷了丘東平的創作。
當時,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校師生有200多人,大多沒有經歷過戰爭,接到轉移的命令,大家帶著行李,背著樂器開拔了,一路上還能聽見師生們高昂的歌聲。每到一處村莊還堅持演出。一天晚上,學員們在湖垛集鎮為老百姓演出了高爾基的作品《海燕》。過了一天,軍部機關也匯集到湖垛,陳毅聽說學員們在湖垛演出,立刻提高了警惕,說:“我們是在轉移,公開活動等于給敵人報信!今天晚上加強警戒,防止敵人偷襲!”
陳毅一語成讖。半夜,密集的槍聲將這些文化人驚醒,敵人的子彈直接打在師生們和陳毅部隊住的屋頂上,碎瓦飛濺,發出“啪啪”的破碎聲。擔任警戒的部隊埋伏在河邊擊沉了敵人一艘汽艇。陳毅起身一看,情況很緊急,此地不能再停留了,必須馬上轉移。
軍部將轉移人員重新進行了分工,華中抗大分校的人跟隨軍部向北轉移。魯藝分校的人由丘東平、孟波、許晴3人領隊,往敵人側翼后方大豐方向轉移。軍部撥了一個警衛班給魯藝,擔任晚上警戒和白天警衛的任務,并派了一名參謀帶路,以保證這支文化部隊安全轉移。
隊伍又出發了,經過夜里那場戰斗,大家不再出聲,都在默默趕路。7月28日凌晨,由陶家舍轉移至北秦莊時,遭到日偽軍圍襲,走在隊伍中間的丘東平,看見前方部隊和敵人交上了火,立刻指揮學員向河對岸轉移,不料被敵人一顆子彈擊中后背,他倒伏在田埂邊上,鮮血染紅了田地。
后來人們打掃戰場時,發現了丘東平和劇作家許晴以及20多名師生的遺體。大家抬起丘東平,看見他身子底下還壓著黃色雨衣,打開血跡斑斑的雨衣,里面包著未完成的長篇小說《茅山下》的書稿。
就這樣,丘東平懷抱未竟的著作與未實現的夢想壯烈犧牲了,這年他才31歲。
2014年9月1日,丘東平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顧保孜)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