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好提案·好故事
好提案?好故事 | 始于傳承 興于創新
——《關于健全中醫藥國標體系 支撐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雖然我們現在建立了中醫藥的標準體系,但距離‘高標準’還差得太遠。”談及中醫藥標準化的現狀,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滿是憂慮。
標準是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標準化是推進中醫藥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清泉提交了《關于健全中醫藥國標體系 支撐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提案》,指出當前中醫臨床指南實際應用并不廣泛、在醫師具體診療中參考價值有限等問題。
基于長期深耕中醫診療臨床一線和教學研究工作,劉清泉表示,近年來,我國緊緊圍繞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形成了以中醫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及中醫藥國際標準為主要內容的標準體系,適合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標準體系框架已基本建立?!暗谥嗅t診療的實際場景里,面對同一疾病,不同醫生各執一詞、治療方法各異。比如對于‘肝脾失調’的治法,有人稱‘調肝理脾’,有人叫‘健脾疏肝’,這種表述差異導致患者、學生理解不一。諸如此類的局面,不僅讓大眾對中醫的理解產生偏差,更制約著中醫藥學科的長遠發展?!?/p>
成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劉清泉提交的提案選題都聚焦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這個核心。今年他還以完善中醫藥高等教材建設為切入點,呼吁凈化中醫語言環境,建立中醫藥學科規范標準。
劉清泉多次擔任中醫學科教材主編,在組織編寫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標準不統一帶來的難題。
“盡管每版教材編寫都強調統一規范,但部分學科主編對國家標準研究不足,對行業名詞術語掌握不精準,導致在編寫過程中溝通不暢。”劉清泉說,“如果中醫基礎教材里,同一概念在不同學科教材中的名詞術語表述各異,在基礎理論、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中的說法均不相同,那就會讓學生學習時一頭霧水,難以形成系統認知。還有的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為突出個人風格,傾向于自創話術,這也為人才培養埋下了隱患?!?/p>
近幾年,類似“中醫火出圈”“中醫生活化”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在劉清泉看來,這反映出中醫在國內越來越受到重視,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多樣。但很多所謂的“創新”不過是語言表述的改變,并非真正的學術突破。
劉清泉舉例說道:“醫圣張仲景潛心鉆研《黃帝內經》《陰陽大論》等經典著作,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師承所學,以及同時代名醫的智慧,創立了以六經辨治傷寒、以臟腑辨治雜病的理論體系。但隨著時代變遷,疾病譜不斷變化,后世醫家在繼承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和發展。例如,張仲景以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劑治療傷寒;到了明清時期,醫家們發現傷寒與外感病的臨床表現發生了變化,雖然仍遵循《黃帝內經》的基本治療原則,但在張仲景方劑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加入銀翹散等清熱解表方劑,形成了新的治療方案。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古方的傳承,更是中醫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的生動體現?!?/p>
劉清泉想通過這個例子說明,中醫藥的創新要先“傳承”,把固態的東西轉化成活態的,才能根據當下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形成更加新的、適合的治療理念和治療方法。只有深入研究、透徹理解古人的醫學理論,并將其轉化為規范、科學的標準,才能為中醫藥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根基。不然,創新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實現。
在提案中,劉清泉還提到了中醫藥發展面臨著成果轉化難度大、市場轉化能力弱的問題。他對此表示,由于缺乏規范的標準體系,中醫藥行業內創新方向混亂,難以形成真正有價值的成果。在成果轉化上,因為相應的評價體系不健全,科研成果難以指導臨床實踐。
劉清泉以近些年中醫治療耐藥菌的案例作了進一步闡釋:“抗生素的濫用加劇了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耐藥菌是全球性難題?,F在,中醫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而且有不少成果。但因為缺失相關評價標準,前期機制沒做好,所以后期的成果轉化困難重重。”
正因為工作中看到、經歷過的種種情況,劉清泉在提案中建議,要進一步夯實中醫藥標準化基礎研究,積極引導高質量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加快建立合理通暢的轉化機制,將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及時應用于標準,指導臨床實際以及服務市場。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部門發布的信息,在中醫藥國家標準方面,已制定中醫藥推薦性國家標準77項,包括《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中醫臨床診療術語》《針灸學通用術語》等;指導性技術文件12項,包括兒科、外科、皮膚科等《中醫技術操作規范》,主要涉及中醫藥術語、符號、技術規范等基礎通用要求。
“這是我國中醫藥事業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取得的巨大進步?!眲⑶迦f,“不過,結合當下的新環境新形勢,現有的這些標準在臨床實踐中遵循度比較低,部分標準已然過時,長期未得到修訂完善,更鮮少在臨床研究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p>
在國際舞臺上,中醫藥標準的缺失更使得我國在中醫藥領域的話語權薄弱。一些國家覬覦中醫藥的優勢,試圖剝離中醫藥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將其據為己有。比如,韓國將所學中醫稱為“韓醫”,美國推出“美國針灸”,日本的“漢方醫”雖保留一定淵源,但也在試圖淡化中國印記。國際上真正認可中醫藥為醫學的國家少之又少,更遑論認可中國的中醫藥標準。
劉清泉強調,要想改變這一局面,首先中醫藥人自身必須重視標準建設。只有中醫藥人自己制定并嚴格使用標準,讓中國標準成為行業內的權威準則,才有可能將其推廣為真正的國際標準。
劉清泉的呼吁引起了提案承辦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高度重視。202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門邀請劉清泉等提案者代表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召開提案辦理協商會,提辦雙方進行了深入溝通。劉清泉等委員了解到,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對原有標準進行全面修訂完善,針對不同專業專科制定新的標準。同時,中醫藥名詞術語委員會的成立與工作推進,也標志著中醫藥標準體系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去年還有一個好消息讓劉清泉倍感欣慰,那就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中醫藥標準化行動計劃(2024—2026年)》,為新時代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標準化治理能力,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5年1月,全國政協公布2024年度好提案名單,劉清泉提交的《關于健全中醫藥國標體系 支撐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提案》榜上有名。
無論是身著白大褂在診室里望聞問切,還是肩負委員職責建言獻策,劉清泉始終以堅定的信念,守護著中醫藥發展的根基。他深知標準制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離不開各方協同努力。“未來,中醫藥人仍須在這條路上砥礪前行,讓中醫藥在規范、科學的標準體系支撐下,實現真正的傳承創新與繁榮發展?!眲⑶迦f。(本報記者 劉彤)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