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頭條
每周時評 | 智慧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智慧城市的核心任務之一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的目標,強調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數字化發展,我國數字化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城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活動的綜合載體,是數字化發展的重要陣地。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智慧城市的核心任務之一。
數字化發展為城市包容性、韌性和可持續性發展注入新動力。數字化發展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力量之一,對于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包容性發展看,數字化發展通過數據賦能實現社會資源的精準調配,推動教育、醫療、金融等公共服務向各群體平等開放共享,有效彌合城市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數字鴻溝,使不同群體切實感受城市發展的溫度。從韌性提升看,數字化發展加速城市基礎設施與治理平臺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增強城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急管理能力和災害響應能力,提升城市抵御風險、快速恢復的“自愈”能力。從可持續發展看,數字化發展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數據要素為驅動,推動能源、土地等資源的高效利用,助力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能力升級,為城市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全新路徑。
深化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智慧城市發展堅實底座。城市數字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以北京為例,截至2023年11月,北京累計建設5G基站10.6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48個,居全國第一;在全球190個監測城市中移動寬帶和固定寬帶下載速率分別排第二位和第三位,展現出我國核心城市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領先實力。但總體來看,我國城市數字基礎設施仍面臨布局不均衡、安全風險高等問題挑戰。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加速向偏遠地區延伸,縮小城鄉間、區域間數字鴻溝。要聚焦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防護,針對智能電網、交通管理系統和醫療信息系統等核心領域,積極推廣零信任安全架構,通過持續驗證用戶身份和設備狀態,降低系統遭受攻擊風險。要健全數據備份與災難恢復機制,確保在突發網絡攻擊或自然災害時,核心服務能夠快速恢復,為智慧城市筑牢“防護網”。
提升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水平,助力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數據是數字化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實現精細化管理的關鍵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國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基本建立,數據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進程加速推進,為城市數字化發展與治理效能的躍升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3年底,我國數據商企業數量超過100萬家,數據要素“乘數效應”不斷增強。要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城市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從數據采集、存儲、清洗、分析到應用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管理,著力打破部門和行業之間的“數據孤島”,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與協同機制,推動數據資源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實現開放共享,讓數據真正成為流動的“城市血液”。要強化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能決策支持,通過城市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促進交通、能源、醫療等多部門數據協同,實現城市資源的精準配置與高效調度,推動城市治理決策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為城市韌性提升、資源能源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數字公共服務普適普惠,推進全民共享數字美好生活。普惠數字公共服務的關鍵在于確保所有社會群體,尤其是老年人、低收入群體等弱勢群體,都能夠平等、便捷地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通過數字產品和服務適老化改造、開展智能設備使用培訓等措施,為數字化的包容性發展注入了溫暖底色。要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深度融合,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便捷性。要依托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弱勢群體需求,定制個性化服務方案,促進公共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和及時。要深化全民數字素養提升,通過社區教育、職業培訓和公益項目,普及數字技能,增強全民數字參與能力,使數字技術惠及每個個體,讓數字化發展紅利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張鳳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吳靜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