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教育·思想

高校人才培養中美育的實施困境與突破路徑

2025年07月08日 14:08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當前,我國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應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美育作為鑄魂育人的重要途徑,其地位日益凸顯。在學科交叉融合與青年多元化成長的時代背景下,深化美育改革、提升育人實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高校美育教育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同樣面臨一些挑戰:美育存在形式化傾向,部分院校“重形式輕內涵”“重活動輕體系”,美育資源分散較為孤立,評價機制相對單一,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等。這一系列問題導致美育“形未實、效未彰”,制約了育人質量的提升。突破美育發展困境,構建高質量美育體系,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的任務。深化美育路徑、創新育人模式,既是回應時代需求的迫切課題,也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一、 高校人才培養中美育的實施困境

(一)美育目標不夠清晰

高校美育的核心價值本應聚焦審美素養與人文精神培育,其育人功能承載著精神價值的塑造使命。然而在當前人才培養實踐中,在就業壓力及功利化評價體系驅動下,一些高校的培養重心傾斜至專業技能競賽、就業率等顯性指標,課程體系、課時分配與評價標準均呈現“硬技能”主導態勢,這導致對學生審美判斷力、藝術評價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軟實力的培育被壓縮甚至被邊緣化,“硬技能”喧賓奪主,軟實力培育落空,美育靈魂在功利觀念影響下迷失方向。

部分美育課程培養方案存在刻意對接市場熱點的傾向,流行與娛樂元素的非理性滲透,削弱了對藝術經典、思想深度與批判性思維的關注,美育應有的純粹性和理想主義維度被弱化。

(二)課程體系結構失衡

目前的美育內容,常以孤立的“藝術概論”“藝術鑒賞”“美學基礎”等通識或選修課程形式存在,高校內部的院系分割、教師知識結構的單一化、資源調配的困難,也使得專業課程難以與美育內容有效融合,課程的“雙軌并行”導致美育滲透浮于表層,學生難以在專業學習系統中構建專業審美認知框架。

美育所需的體驗式學習范式與傳統講授模式存在沖突,過度依賴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缺乏深度思辨討論、批判性質詢及情境化的實踐場域,致使審美體驗停留于概念層面,弱化了知行合一的育人實效。

美育教育在評價方面主要針對公開演出質量、發表作品的等級等顯性成果,或依賴傳統的期末試卷考試,對于學生審美思辨能力的提升、批判性評論的深度、創新性思維的突破、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等內隱的美育目標維度,缺乏有效、科學、過程性的量化與質性評估方法。

(三)保障機制不穩

美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堅實的校內外資源支持和科學的運行機制,但目前高校在資源整合方面遇到一些難題。校內資源較為分散,藝術學院、公共教學部、圖書館等部門之間欠缺有效的溝通和協作,藝術場館、實訓設備、數字資源等沒能達成共享,致使資源出現閑置與浪費的情況;校外合作機制存在缺失,高校與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團體等社會文化機構的合作僅停留在表面,缺少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及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

美育專職師資短缺與結構性矛盾并存,這成為落實美育的瓶頸。《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雖明確要求“配齊配好美育教師”,但實際執行效果不佳。當前美育課程師資主要面臨兩大困境:其一是美育課程教師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這部分教師雖具備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但缺乏系統的美育理論素養與實踐經驗,導致在教學中難以自然、有效地融入深度的審美引導和人文啟迪;其二是音樂、美術、舞蹈等傳統藝術學科教師執教美育課程,此類教師雖擁有藝術專業技能,但相對欠缺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必要的跨學科知識背景。這使得高校難以實現現代美育所強調的審美、人文與科技相融合,難以構建穩定的教學體系并開展高質量的美育教學。

二、 高校人才培養中美育實施的突破路徑

(一)明確美育目標,強化美育內涵

明確將軟實力培育納入美育目標。建立“美育素養評估量表”,通過藝術評論作業評分、參與社會議題討論等數據,將審美判斷力、人文精神等納入軟實力評判維度,減少終結性評價,增加形成性評價,實現可量化的軟實力認證。高校可與行業協會合作,引入第三方認證,如“人文素養證書”等,將美育成果與就業掛鉤,以緩解就業壓力對美育的沖擊。還可以設立“經典必修清單”制度,將專業美育課程中的經典文本、作品占比提升,從源頭過濾娛樂化滲透,課程內容設置核心思辨命題,引導學生深度批判,使美育從“熱點應聲蟲”回歸“精神守望塔”。

(二)均衡課程結構,鑄就育人框架

真正的美育需要打破學科界限,構建學科美育內核,系統性地將審美思維、美學原則融入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實踐中,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形成“美—技—德”融合的認知框架。鼓勵高校推行“跨域教學組”機制,專業教師與藝術教師共研教案,構建“美育+”課程框架,在專業課程中嵌入“微美育”模塊,如工科課程融入設計美學案例,文科課程結合文本藝術分析,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滲透。深化專業課程的“美育化”改造,讓審美思維成為專業學習的底層邏輯,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審美分析能力,掌握審美優化方法,形成跨學科創新思維,讓美育成為專業教育的思維工具。

美育是體驗、感悟、創造的過程性學習,高校應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習慣,減少理論灌輸,改用問題導向式教學,設置“美學辯論”“藝術倫理研討”等環節,激發學生質疑權威、自主構建審美判斷力。通過虛擬展覽、沉浸式戲劇等形式,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反復試錯審美表達。開發跨學科美育實踐項目,如“科技+藝術”工作坊、藝術志愿服務、評論創作等,以實踐任務驅動知識整合,破解實踐轉化困境,幫助學生建立體驗、反思、創造的認知循環。

構建多維評價指標體系,將公開演出質量、發表作品等級等傳統指標顯性成果評價和隱性能力評價相結合,通過課堂討論記錄、審美分析報告評估審美思辨能力,采用“論證質量量表”評估學生的邏輯性與深刻性,通過作品原創性評估創新性思維,通過社區服務記錄、社會影響力評估社會責任感,建立數字化評價平臺,通過美育學習檔案記錄學生全過程學習數據,用過程性數據替代標準化評分。

(三)整合美育資源,筑牢美育根基

整合校內外資源,打造美育共同體。構建美育浸潤式校園,將圖書館、實驗室改造為“藝術化知識空間”,建立“校園藝術角”,鼓勵學生主導策展,培養人文關懷,通過藝術節、人文講座和跨學科論壇等活動,營造浸潤式美育環境。校外與美術館、藝術團體簽訂美育協議,明確合作頻率與內容,共建校外美育實踐基地,將課程作業轉化為社會服務。

設立美育教師崗位,招聘具有系統美育理論素養與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并構建“美育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支持教師進修與學術研究,定期舉辦“美育教學工作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開展跨學科美育教師培訓,促進藝術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交流。通過資源聯動、評估革新與師資升級,將美育從“邊緣點綴”轉化為貫穿人才培養鏈的重要動力,真正實現“以美鑄魂”。(南昌大學藝術學院 童立 、南昌大學檔案館 潘海燕)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 日本新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DVD在线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福利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