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我的記者故事
朱英杰:聽,那些守望者的聲音
人民政協報記者 朱英杰
作為一名在教育領域報道的記者,“成長”“希望”一直都是我工作中的關鍵詞。如何講出這些詞背后更有生命力的故事,是作為記者的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近一年來,我將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了一線的普通教師和學生身上。期待把他們作為一個個夢想守望者,把最質樸又真誠的聲音傳遞給更多人。
這是一張看起來有些模糊的照片,拍攝于一個停電的夜晚。拍攝地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一個曾經的國家深度貧困縣、廣西四大極度貧困縣。晚上八點多,一群因為支教而“暫住”在一起的老師,圍坐在一起剛剛吃上晚飯。
畫面當中的主人公,叫操柏松,今年快60歲了,是一位出身名校,有著33年教齡之久的教師。他原本是深圳一所院校的校長,而如今到了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卻和幾名同事合住在一個脫貧縣的小房間里。
他守望的,是一個縣城孩子們成長的新可能。
苦是真的苦,難也是真的難。操柏松對我說,他接手學校時,整個學校就只有39個學生,辦學一度陷入窘境。但他不忍看著十幾歲孩子們沒學歷、沒技術就到外面去混日子。他說:我會留下來,我要為孩子們堅持下去。
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內心為之震動。作為記者,我究竟需要記錄什么,傳遞什么?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記錄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堅守,對于夢想的不放棄。
趙昕是“00后”,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小小的一只,蹲在展覽館的一個角落里。
渺小的她,守望的是一項很偉大的事業,一個可以實現兩棲救援工作的無人飛行器,救助更多人。為了這個項目,大學的幾年間,她和團隊成員們幾乎365天全年無休。累了就在實驗室里睡,餓了就在實驗室里吃,在實驗室通宵更成了常事。
然而,做守望者有汗水還不夠,也有淚水的滴灌。在野外作業的某天,趙昕團隊的一號驗證機在試飛實驗中突然炸機。漫天彌煙過后,地上能撿回來的就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履帶框。凝聚著無數個日夜的心血就這樣什么都沒有了。趙昕不知道偷偷哭了多少次。
不能半途而廢,還要從頭再來。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對創新成果的守望讓趙昕和團隊成員們沒有退縮。當我問她咋能堅持下來的時,她有些靦腆地笑了笑說,我當時想得很簡單,就覺得我們再試一次就肯定能成。
堅持很難,但堅持下去就會有希望。
操松柏的堅守,讓其所在的縣級中職學校發生了令人驚嘆的變化,今年已有超過1300多名在校學生;十余名學生考上職教高考本科;多名師生在國家和自治區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中披荊斬棘屢獲獎項……而來自并非出身于傳統意義上名校趙昕的堅守,也換來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大賽的金獎榮譽。
這就是我在采訪中遇到的一個個普通人,他們一次次直面挑戰,一次次跨越重重高山,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也許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潮中,這兩位主人公的故事并不難尋。都說,國家的發展進步源于每一個平凡人的奮斗。他們用他們的堅韌、用他們的博愛、用他們的信仰告訴我,時代進步的大浪潮中沒有無名之輩。每一位主人公奮斗、拼搏,書寫著中國社會發展最迷人的煙火氣和最頑強的生命力。而我,要把它們寫出來。
守望者的故事從不是孤勇者的獨白,而是千萬顆心在黑暗里彼此照亮的星河,讓我們繼續見證,也共同參與,攜起手來,在自己深耕的事業里“再試一次”“再堅持一下”,跨過眼前的一道道難關,書寫一張張屬于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答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最堅定的守望者。(人民政協報記者 朱英杰)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