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史詩謳歌 奮斗豐碑
——評“印見榮光·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
用創造擁抱新時代,用奮斗鑄造新輝煌,讓理想激勵新征程。“印見榮光·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以下簡稱“印見榮光展”)的舉辦,以盛大的規模、豐富的內容、鮮明的主題,凸顯了其重要的歷史意義、社會價值、公共美育及紀念作用,生動地踐行了大眾篆刻的理念,賦予了中國印學文化和篆刻藝術創造性的轉化與創新性的發展。那一方方瑰麗雅正的印章,如一首首史詩,像一座座豐碑,謳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工人運動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光照日月、風范長存、印頌千秋。
時代敘事與史詩謳歌
“印見榮光展”共有六個部分組成:領航部分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組印和主題印構成,然后將百年工運按不同時期分為抗爭、圖強、弄潮和領跑四個
大眾篆刻的主旨是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從審美導向、志趣表達到記史敘事、情感抒發等,極大地開拓了篆刻的創作范圍、題材向度及內容維度,從而突破了傳統篆刻是“小眾藝術”的局限與“文人雅玩”的范疇,使篆刻在創作空間、社會傳播、承載展示乃至大眾接受上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時代性的更新和審美性的突破。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組印”中的“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發憤圖強、艱苦創業” “我國工人階級四個不愧是”等印,就極有勵志鼓勁功能與敘事作用,回顧了百年來我國工人運動的風起云涌和波瀾壯闊;又如“抗爭”中的“上海機器工會”“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五卅運動”“大生產運動”等,凸顯了中國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所作出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卓越貢獻與豐功偉績;再如“圖強”中的“大慶油田”“中國工運”“先進生產者運動”及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勞模孟泰、趙桂蘭、王崇倫、華羅庚、王進喜及“弄潮”中的袁隆平、屠呦呦、鐘南山、謝晉、許振超等,從而弘揚勞模事跡,倡導群英精神,激勵我們努力奮斗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整個時代的敘事與詩史呈現雙向同構,相得益彰,真正實現了“印記中國”“印以載道”。從青銅時代“宅茲中國”的金文到而今“印記中國”的印章,大眾篆刻無論是在印章的內容和藝術的創意上,都真正凸顯出了強烈的時代感、鮮明的大眾性、高邁的審美性和藝術的引領性。
數字智能與印學革命
“印見榮光展”以六大系列五百多方印章的陣容,相當令人震撼地展示了現代科技對古典篆刻的突破,數字智能對傳統印藝的改變。事實告知我們,隨著當代大眾篆刻的崛起,我們正面臨著一場重大的印學革命,一個全新的印學感知場域及當今的篆刻認知形態已呈現在我們面前。
技術媒介的作用、科技智能的參與、多元材料的替代,使傳統篆刻的邊界已經大大地拓寬。如這次“印見榮光展”就打破了以往篆刻石章唱絕對主角的狀況,大量先進的人造合成新型材料如雨后春筍般地崛起,如玻璃微珠、光敏樹脂、玻璃纖維、人造石墨、高科合金等,這些印材可以無限量生產,而且價廉物美。石章作為一種礦產不僅資源有限,且價格昂貴。而這些新型材料不僅色澤豐富、五彩繽紛,并且具有可塑性、造型性,使印章成為具有三維空間的雕塑作品,極大地增強了印紐的藝術性。如“抗爭”中的“五卅運動”印就是雄健剛勁的五卅紀念碑造型; “延安工人學校”就是巍巍寶塔山映日月。而在“百名勞模”中的華羅庚、黃旭華、鐘南山等人,就是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塑像,使之見
普及推廣與破圈出圈
《印見榮光展》從陳列設計、結構布局到印章色彩、印材選擇可謂是精湛精到、琳瑯滿目、瑰麗多姿。這正是先進的大眾篆刻理念激活了傳統印學的創作能量,當代的科學技術開拓了篆刻藝術的多元載體,從而使大眾篆刻擁有高科技的先進作用及社會化的普及推廣強大效能。
我們應當確認:正是先進的科技運用使大眾篆刻從創作方式、藝術形態、認知圖式、操作把控、運用程序乃至效率效應上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這并不是說大眾篆刻高科技的作用終結了傳統篆刻的創作模式及生存空間,而是在傳統篆刻的藝術基因上進行了升級換代式的轉化,從而賦予了大眾篆刻對社會進行大覆蓋、大普及、大應用、大推廣的能量,由此催生了新興的印學文明與鮮活的篆刻文化。這次“印見榮光展”的系列中,有不少是多字印,如“緊跟黨的步伐,走在時代前列”“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等,如果用傳統的手工刻制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章法布排也是一個難題,如今通過高科技運用,完全可以得心應手地制作鐫刻,線條勁挺、刀法剛健、章法生動。特別是“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一印,還選用了很有難度的七疊文印式,質樸渾穆而格古韻新。
正是大眾篆刻的高科技運用使原本“象牙塔中的篆刻藝術”插上了普及推廣、多種應用的騰飛翅膀。各種篆書字體、刀法選擇、章法構成、風格呈現等都可以得心應手地完成。吳昌碩曾在《刻印偶成》詩中寫道:“我性疏闊類野鶴,不受束縛雕鐫中。”作為一代篆刻大師,他憧憬向往著在篆刻的創作中能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廣的天地。而如今在大眾篆刻的高科技運用下,就突破了篆刻南北地域的限制,使北方印派的粗獷雄渾和南方印派的秀麗婉約整合變通、互補參照,使篆刻藝術風格的呈現頻頻“破圈”。唯其如此,“印見榮光”展中幾大系列的篆刻作品均一印一式、一章一體、風格多變、匠心獨運,使人如入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在更大的受眾范圍與更廣的傳播時空中,打破了國界的局限,使大眾篆刻能“出圈”走向國際,從而溝通世界,創造未來,為中外文明的交流架起藝術的立交橋。
歷史地看:中國書法、國畫、篆刻在無論是在創作方式、表現形態及至物化載體上,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性與鮮明的民族性。如書法的氣勢暢達、意境豐約,國畫的水墨暈染、色澤華潤,篆刻的氣韻郁勃、金石鏗鏘等,這就使中國的傳統藝術書畫印面臨著轉折需求、轉型更新。這也就要求在現代化的背景中、國際化的語境下,進行探討、研究與踐行。目前通過高科技的技術媒介,就其推廣度、成熟度及應用面來講,大眾篆刻是走在前面,具有標桿意義的,從而也更有藝術的普及意義和社會的推廣作用。這次“印見榮光展”不僅相當生動而富有說服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并代表了這方面的最新成果與成就。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組印”中的“緊跟黨的步伐,走在時代前列”印就采用了吳讓之法,篆刻線條秀逸清麗,婀娜多姿;刀法流轉洗練,遒勁婉約;章法和諧呼應,開合有度,從而傳導了古樸典雅、樸茂酣暢的氣韻。而“前赴后繼、浴血奮戰”印則參照了黃牧父法,篆書結構簡約質樸,雍容勁健;刀法則工穩嚴謹、猛利剛勁;章法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凸顯了堅挺峭拔、郁勃持重的氣勢。而且這兩方印全部是采用玻璃微珠數字化制作,但在篆法、刀法、章法乃至氣韻氣勢的表現上,已是相當細膩而生動,達到了肌理效果的形神俱佳。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勞模部分是由百年百位勞模
【作者系上海(中國)書畫院副院長、西泠印社理事 王琪森】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