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英雄譜
滕久壽:血灑淞滬,誓與炮臺共存亡
2000年,在上海虹橋路1518號附近發現了一塊墓碑,碑上刻有“滕公久壽,貴州都江縣人,任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民國二十一年一月,日寇侵滬,忠勇御侮,屢挫敵鋒,于二月四日一役陣亡,捐軀衛國,日月爭光,同人等特為卜葬于斯,以彰義烈。”這份珍貴的文物,見證了淞滬抗戰烽火連天的鏖戰,記錄了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軍隊向上海閘北陣地發起了全線攻擊,并集中火力轟擊揚子江的第一門戶吳淞要塞。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和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
當時吳淞要塞的司令臨陣辭職,對日軍沒作任何反抗。在緊急時刻,滕久壽奉命督戰。他登上炮臺,率領全體炮兵配合友軍奮勇還擊,屢次擊敗日軍的兇猛進攻。在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后的第7天,雖然傷亡慘重,吳淞要塞卻依然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
2月4日上午10時左右,日軍用軍艦13艘、飛機20架向要塞炮臺輪番轟擊。滕久壽巍然堅守崗位,指揮炮兵奮力還擊。戰斗中彈片擊中左膀,鮮血染紅衣服,隨身護兵請參謀長暫時退避,滕久壽堅決地說:“我輩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速還炮殺敵,后退者槍斃!”話未說完,左腋又中敵彈,炸去了右手。接著,彈片又穿透胸腹,倒在血泊中壯烈犧牲,時年33歲。戰火中,士兵將其遺體用棉絮包裹好后,就地掩埋。同年3月中旬,遺體安葬在上海永安公墓。
滕久壽是中日對決之中戰死沙場的第一位中國將軍。19路軍軍長蔡廷鍇濡墨揮毫,寫下“血灑淞滬”條幅,以慰英靈。宋慶齡也發表演說,贊揚19路軍和滕久壽將軍奮勇抗敵的愛國精神。
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原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滕久壽正式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2014年9月1日,滕久壽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張靜生)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