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協商建言
城鄉“雙向奔赴” 共繪璀璨圖景 ——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綜述之五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6月23日至25日,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在京召開,與會常委和委員共同圍繞“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協商議政,為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等建良言、獻良策。
■ 激活縣域經濟新動能
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系著鄉村,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成為與會常委與委員重點關注的落腳點。
程萍常委認為,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發揮縣域樞紐作用,按照“依法下放、應放盡放、宜放則放”的原則,賦予縣級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健全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和“反向飛地”共建共享機制,探索創新縣域間產業合作模式。要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緊抓“鏈主”推動縣域產業提質增效,做大做旺縣域消費市場,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一穗紅高粱、一杯清香酒,在山西汾陽,詩酒飄香的新業態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新動能。
“當地以白酒產業為牽引,將高粱種植、文旅體驗、農業觀光納入統一體系,已形成了‘白酒﹢文旅﹢農業’的生態閉環。”在小組討論現場,謝紅常委用一串數字介紹著汾陽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的亮眼成績:多個鄉鎮的近30家谷子加工企業,不僅為酒業提供原料,更通過訂單農業穩定農民收入,直接帶動了2萬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1萬元。
在謝紅常委看來,“產業協同是城鄉融合的物質基礎,而產業協同不是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通過要素跨界重組實現價值倍增。這種‘城市輸出技術、縣城承接生產、鄉村提供資源’的互補模式,激活了農村資源的價值,為城鄉要素融合提供了產業載體。”
列席會議的江西省政協主席宋福龍在調研中發現,當前,一些縣域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導致出現同質化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制約了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能進一步夯實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宋福龍介紹,在這方面,江西婺源已有生動實踐,“婺源已經突破傳統的門票經濟思維,正在打造‘農業﹢文創﹢體驗’的旅游生態鏈,春天看油菜花海、秋天賞曬秋美景。這條農文旅融合之路有效帶動了城鄉聯動發力,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28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6億元。”
在宋福龍看來,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要抓住產業振興這個關鍵,立足各地資源稟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創新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農業食品保健、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
姚愛興常委對此深表認同,“要將新產業新業態轉化為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的引擎,發展壯大休閑農業、文化體驗、鄉村旅游、特色民宿、健康養老等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同時,要推動數字技術賦能農村產業發展,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平臺,消除農村地區電商‘鴻溝’,大力扶持平臺開展涉農電商業務,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縮短流通鏈條,暢通‘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
■ 讓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下、融得進”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在于實現人才、土地、資本三大要素在城鄉間的均衡互動和雙向流動。現階段,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仍然是大趨勢,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他們愿進城、留得下、融得進,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
王建軍常委認為,農業轉移人口涌入城市,必然面臨著文化適應、身份認同的挑戰。“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要鼓勵城鄉文化交流互鑒,培育包容、開放、現代的城鄉共同體文化。城市應包容進城人口,而進城人口則需積極適應城市生活。”他建議要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積極探索并創新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方式及自愿有償退出機制,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居民的自主選擇定居需求,確保留在農村的人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愿意去城市的人也有光明的前途。
不少常委、委員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到,當前仍有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未能實現市民化、真正扎根城市,究其原因,生活成本高企、隱性壁壘阻滯落戶通道、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社會融入不足等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攔路虎”。
“應引導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進一步放開放寬落戶條件限制,制定具體落戶辦法。”葛慧君委員說,例如優化戶口遷徙政策,對外來人口較多的大城市,合理分配居住年限、社保繳納年限、技能水平等指標權重,重點向技術工人、高學歷人才等傾斜。在此基礎上,要提升城市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開展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就業擴容。
有房住、有學上,同樣是不少務工人員的“心頭事”。葛慧君建議,在住房方面,可參考深圳市“共有產權房”制度,開發由政府和購房者按份共有產權的政策性住房,優先分配農業轉移人口,降低新市民購房門檻;在教育方面,要落實隨遷子女在流入地享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推動其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
王飚常委建議,可以由國家層面出臺政策,在發展較好和發展薄弱縣域分類建立試點,探索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支持試點地區將穩定就業生活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醫療、教育以及社會保障政策范圍,試點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與會常委與委員建議,不斷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未來將讓農業轉移人口從“飄”到“穩”,從“流入”到“融入”,實現身在“他鄉”如同“家鄉”。
■ 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不僅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縮小發展差距的關鍵環節。
張桃林常委認為,要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要素流動壁壘,引導各類要素和政策資源更多向鄉村傾斜,增強鄉村發展活力和現代產業承接能力。尤其要強化縣域城鄉一體規劃設計,統籌推進縣城、中心鎮(村)建設以及特色村鎮和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加快補齊鄉村交通、水電、通信以及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陳雍委員建議,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一方面,要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補上農村飲水、道路、住房、取暖等基礎設施短板。一方面,要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優化鄉村教育、醫療資源配置,改善農村中小學校、幼兒園和村衛生室條件,推進縣域內城鄉教育、醫療共同體建設,推動服務中心下移、資源下沉,提高農民享受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韋維常委將關注點放在農村改廁上。她介紹,自我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農村改廁行動以來,農民生活品質有了很大提升,但存在因耗水量大,農民“改而不用”的現象。“建議制定節水型戶廁設備技術規范,加大改廁質量抽檢和市場監管力度,完善改廁項目激勵機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改廁項目。”
王國生常委認為,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也很關鍵,要繼續加強大學生下鄉引導力度,加大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創業力度,培育鄉村產業帶頭人,鼓勵支持復退軍人回鄉就業、建設家鄉,引導更多人才向農村流動。
“要推進城鄉文化融合,促進文化資源配置暢通化,讓基層群眾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高質量服務……”
“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繁榮鄉村文化,提振農民群眾精氣神……”
經過深入交流討論,與會常委、委員逐漸形成共識:城鄉融合發展涉及城鄉兩個地理空間、農民市民兩大群體,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發展更有活力、農村地區美麗宜居、農民生活美好富足,書寫城鄉融合發展的璀璨畫卷。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