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彰顯政協新作為 創新履職的福州故事>委員故事
【委員漫談·護河愛水】福州市政協委員鄭凌劼:讓每一條河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人民政協網福州6月30日電(記者 王惠兵)有一種建言,一頭連著委員,一頭連著百姓,不依賴官腔詞藻,卻說到百姓心坎;有一種表達,一頭連著協商,一頭連著民主,不追求熱搜效應,卻共促社會發展。今年起,福州市政協聯合海峽號融媒體中心正式開設《委員漫談》欄目,從政府關心和百姓關注的角度出發,圍繞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協的工作重點,以真誠和深入的方式,呈現委員們對當前社會熱點話題的扎實調研、精準建言。
本期《委員漫談》欄目聚焦“護河愛水·構建從山頂到江海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這一話題,邀請了福州市政協委員鄭凌劼走進海峽號鏡頭,圍繞“如何讓每一條河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福州江河眾多,水系發達,其中閩江被譽為福建省的“母親河”,閩江口濕地位于福州長樂區,是全省面積最大的原生態河口三角洲濕地,2023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目前正在申報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與此同時,隨著一批批政協委員的努力,全市的委員河長制持續發力,助力有福之州繪就了水美城興的‘共富景’。”鄭凌劼欣喜之余,結合“委員河長”工作實際,分享了全市委員河長制呈現出的三個特點。
其一,他認為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委員河長制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生態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尤其是委員河長來自社會各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我們通過定期巡河、調研、監督等方式,廣泛參與水環境治理的各個環節,有力促進涉水問題從發現反饋到整改落實的系統閉環。”
其二,民主監督與科學決策:“在巡河過程中,我們及時發現并指出問題所在,向相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督促其整改落實,這種民主監督機制有效促進了水環境治理工作推進,提高了治理效率和質量。今年,我就提交了7篇關于福州水環境治理的相關提案,致力守護有福之州幸福河湖。”
其三,廣泛的協商與參與:“委員河長制強調民主基礎上的廣泛協商,我們時常與河岸的村民、環保組織、企業等圍桌而坐,面對面共同解決河流治理中的問題,以‘協商之力’推進治水常態長效。”
未來,如何讓每一條河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鄭凌劼建議,應加快創設“委員河長驛站”,加快構建起“群眾-委員-河長”三級聯動機制,包括集信息采集、問題反饋、公眾參與、宣傳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全面助力河湖的管理與保護。同時,加快打造“委員人才驛站”,通過建立“1+N”鄉村振興智庫,(即1名領銜委員+各類委員人才+市政協智庫專家等各領域專家),為河道治理、鄉村振興與治理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