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助力中國經濟穩健遠航
——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綜述之三
科學高效的宏觀經濟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對于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支持全面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等體制機制。”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并就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作出部署。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施策,以確保宏觀經濟治理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6月23日至25日,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在京召開,與會政協常委和委員們聚焦“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分專題,用高質量建言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發揮戰略導向作用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
《決定》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是加強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方式。
與會常委和委員們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十四五”規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十五五”規劃將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建立統一規劃體系和國家發展規劃實施機制,實現各領域專項規劃與國家發展規劃同步部署編制實施,是通過“十五五”規劃引領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當前,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宏觀經濟政策之間還缺乏統籌協調,規劃目標與政策工具不協同,經濟政策對國家戰略、國家發展規劃的支持不夠,影響了國家戰略和規劃作用的更好發揮。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統籌兼顧,避免在落實過程中操作走樣,造成政策整合后偏離制度設計的初衷。”王路常委表示,要更加重視經濟和社會兩大方面治理體系的建設和統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易會滿委員認為,要圍繞當前經濟領域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聚焦經濟運行中的現實問題及時分析研判。同時做好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工作,助力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
“導向作用”“統籌協調”成為討論中的“高頻詞”。常委和委員們認為,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不僅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現實所需,同時也在規范目標路徑、優化資源配置、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供著核心指引。
“要從宏觀視角把握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堅持系統觀念,聚焦重點改革,從多個維度綜合施策,從而提升宏觀經濟運行整體效率。”
“要加強對發展規劃實施過程的監測和評估。這既有助于確保國家發展規劃按照既定藍圖堅決執行,也有助于堅持問題導向并采取動態調整機制,從而順利實現宏觀經濟治理的目標。”
“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將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健全預期管理機制,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
……
常委和委員們表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宏觀調控理念與思路的全面升華。通過改革創新,推動形成與新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不斷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積極穩妥謀劃新一輪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決定》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與會常委和委員們圍繞如何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建言獻策。
在胡澤君常委看來,積極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速建立現代財稅制度,通過制定落實一系列改革舉措,著力解決地方財政困難,能夠為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制度與財力支持。
“建議加強地方自主財力建設、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適當加強中央事權、完善地方債務管理。”丁學東委員表示,完善的央地財政關系,有利于增強地方財力保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財稅政策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多種聯動效應、形成良好創新生態。”王軍常委建議,持續注重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機制建設,適當增加戰略性新興行業加計扣除比重,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和對科技創新獎勵的力度,加強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協同配合。
常委和委員們表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補齊補強我國金融體系的短板弱項,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既支持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也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實行差異化金融政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陳四清委員建議,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優化信貸結構,滿足企業不同成長階段多元需求。
易綱常委建議,修訂金融機構可持續信息披露指南,循序漸進推動金融機構從自愿披露轉向強制披露,建立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和社會監督機制。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適應凈息差走低趨勢。加強降本增效、風險管控,完善可持續發展機制。
“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是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保障。”歐陽澤華常委提出,要加快金融基礎設施自主化,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強化數字人民幣功能,同時,推動儲備多元化和債務風險積極管理,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
隨著討論的深入,常委和委員們逐漸形成共識: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能夠為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供體制機制層面的關鍵支撐。隨著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將進一步充分發揮,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區域是國家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是大國經略發展格局的主要依托。
中共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9場區域協調發展座談會,就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和系統部署,推動譜寫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隨著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持續實施,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布局框架初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呈現嶄新局面。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我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常委和委員們表示,必須深刻理解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內涵,立足新形勢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當前與長遠、整體與局部等關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整體效能穩步提升。
“目前人口發展依然趨向‘胡煥庸線’東南一側,迫切需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高津常委看來,新發展格局下,如何破解“胡煥庸線”所凸顯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是改善民生環境、縮小東西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舉措。
高津建議,持續推動重點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完善協作機制。開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在發達省份重點縣域推動實現“農民市民化、農業企業化”。
莊國泰委員建議,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出臺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配套政策,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產業備份基地,深化西部與東中部科技創新合作,支持東中部產業園區在西部建設飛地園區,從對口幫扶轉向產業合作,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應以水、生態、能源等稀缺資源為支撐,以利益鏈接機制為紐帶,拓展區域合作渠道,深化區域協調發展。”張復明常委以山西省和陜西省聯合申報壺口瀑布作為國家5A級景區為例指出,山西與陜西兩省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張復明建議,支持不同形式、各有側重的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推動流域上下游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建立高層次、高效能區域合作新機制,完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支持開展區域協同發展試點示范。
“不僅要做好區域重大戰略內部各要素之間協同聯動的‘繡花功夫’,還要謀劃好區域重大戰略之間融合互通的‘大藍圖’。”
“既要把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機統一起來,還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實現政策疊加聯動。”
“建議全國政協持續關注并助推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
瞄準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常委和委員們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力求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面對經濟發展呈現的新特征與新要求,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具有及時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常委和委員們表示,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斷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中國經濟巨輪一定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本報記者 孫金誠)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