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聞
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閆先東:以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擘畫了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202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將“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制度”列為重點任務之一。中國人民銀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牽頭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總體統計制度,統一相關統計標準,推動制度全面落實,以實際行動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責任擔當。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的政治要求。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系統把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統計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認識到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制度并全面推進落地實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金融業綜合統計的重要制度建設和統計實踐,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動體現。
二是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支持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統計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金融“五篇大文章”涵蓋多個關鍵領域,這些領域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工作,是深入了解這些領域金融運行狀況的重要基礎。只有通過全面、準確、及時的統計數據,才能清晰地掌握各領域金融資源的配置情況,有效把握金融服務需求,科學設計和精準實施各類政策工具,將金融資源更合理地配置到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助力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三是支持相關領域成果評價的迫切需要。成果評價在客觀反映和有效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具有導向性作用,能夠通過強化正向激勵,引導實現政策目標。統計數據直觀呈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和成效,通過量化實現工作過程和工作成果可衡量、可監督,是做好成果評價的基礎。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中,政策部門可通過統計數據進行跨機構、跨時期的成果對標,優化政策供給,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可通過統計指標,縱向監測、橫向對比,找準定位和發力點,優化資金供給結構。
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1+N統計制度體系
一直以來,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及薄弱環節金融支持情況的統計,都是金融業綜合統計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系統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持續做好并不斷完善綠色、普惠小微、涉農、制造業等領域貸款的專項統計,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后,中國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協調機制,牽頭建立更加系統、完善的金融“五篇大文章”1+N統計制度體系。
其中,“1”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總體統計制度。2025年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建立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總體統計制度(試行)》正式印發,同步向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印發了總體統計制度的指標、標準和要求。總體統計制度遵循“全面覆蓋、綜合統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標準統一、協同銜接,科學有效、匯總共享”的原則,重點對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統計對象及范圍、統計指標及口徑、統計認定標準、數據采集、共享及發布、部門分工等作出統一規定,構建了一個科學、系統、全面的統計框架,是整個統計工作的“綱”。
總體統計制度覆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全部金融機構,統計范圍包括銀行貸款、債券、股權、資管債權、基金、保險、衍生品等多種金融工具和產品,實現了重點領域統計的全覆蓋;設置重點統計指標共計200余項,對每項指標均規定了統一協同的統計標準和口徑,使不同來源的數據形成有機整體,支持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在總體統計制度框架下,各金融管理部門統籌一致,分工協作,統一數據來源,推動跨機構、跨市場的數據有效匯總和全面共享,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N”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按分工建立的各細分領域統計制度,是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具體執行進行的安排和部署。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1+N統計制度體系的關鍵著力點,“N”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總體統計制度的各項要求。目前,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各領域的貸款和資管債權融資的細分制度均已建立,金融機構高效落實,首期數據已采集入庫。后續債券、票據等部分的細化統計要求會陸續印發,為總體統計制度的落實夯實基礎。隨著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各細分領域統計制度也將持續迭代優化、不斷豐富完善。
落實金融“五篇大文章”1+N統計制度體系,可以構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全景圖。從總量看,能夠生產全口徑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融資指標,覆蓋貸款、債券、股權、資管債權等融資類型,全方位反映五個重點領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支持。同時,將統計觸角深入至與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情況等,反映金融支持相關領域的總量情況、發展特征和變化趨勢。從結構看,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統計指標體系,為統計分析、風險監測、成果評價等不同使用需求,提供差異化統計支持。從存量、流量、價格、期限、獲貸率等角度,分地區、分機構靈活生成統計指標,展示各領域各類金融工具提供的融資。分行業、企業規模、所有制監測分析不同類型實體經濟融資情況,多層次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成效。關聯逐筆數據實現縱向“下鉆”,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等進行深度分析和畫像,聚焦政策關注重點,支持成果評價和金融機構精準發力。
通過高度協同的統計標準夯實統計工作有效實施基礎
統計標準是統計工作的基礎和共同語言。近年來,隨著金融業綜合統計的推進,統計標準不斷夯實完善,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金融業綜合統計基礎標準體系,為各項統計有效落實應用提供堅實保障。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涵蓋實體經濟各個重點領域,包含各類金融業務和產品,有多種數據來源,對統計標準的規范性、普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與時俱進,厘清各類業務的內涵與外延,合理界定統計范圍和口徑,保障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另一方面,需要高度協同,統一統計口徑,有效減輕報送機構負擔,使不同來源數據可以有效加工匯總、融合應用。
一是堅持統計標準的統一協同,解決數據匯總和使用難問題。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的重點和難點是解決重點領域統計實踐中部分統計口徑不一致、部分標準不清晰、難以互通互享的問題。在總體統計制度設計過程中,各部門從大局出發,統一思想、充分協商、凝聚共識,建立了統一、協同的統計標準和統計口徑,從根本上解決了數據匯總難、使用難的問題。在數據入口方面,對每項統計指標,明確了統一的標準和口徑,同時與國家統計標準、行業政策、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及現有實踐有效銜接,實現統計數據可分可匯、有效協同。在數據出口方面,規定對不同來源的數據統一歸集匯總,統一編制形成報表和指標,實現統計數據可比,形成一致的統計語言。
二是堅持統計標準的研究與積累,打有準備之仗。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后,金融業綜合統計標準研究重點迅速聚焦于相關領域的政策和國家標準。2024年起,建立金融業綜合統計標準共建共享機制,組織力量集中開展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統計標準的研究,形成較為扎實的積累。在建立總體統計制度時已經具備充分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第一時間形成了全口徑統計框架。
三是堅持服務政策需求,在實現統計全覆蓋的基礎上聚焦改革重點。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涉及銀證保等金融機構的各類金融業務和產品,橫跨貨幣、債券、資本、保險等多個市場,數據維度復雜。在總體統計制度設計階段,統計與政策需求充分溝通銜接,統計部門與政策部門共同赴金融機構調研,確保統計指標既能夠反映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的發展全貌,又能確保統計符合政策導向,有效服務政策制定和成果評價。
四是堅持目標導向,確保標準“接地氣”、能落地。重視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和交流,探討解決制度和標準執行中的難點問題。密切關注金融機構落實制度的過程,暢通問題和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持續收集金融機構執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組織專家認真研究并編寫報送問答,分批次有序發布。報送問答涵蓋數據報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系統對接、指標理解、邏輯校驗等全流程,有效保障統計順暢落地運行。
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解決數據匯總、去重難題
大數據技術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海量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和使用的重要手段。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主要依托國家金融基礎數據大數據平臺落地實施,通過推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統計工作深度融合,實現相關數據的互聯互通、融合生產和深度使用。以貸款為例,其數據存在覆蓋面廣、處理量大、各領域之間大量重疊的特點,傳統數據采集和加工處理方式難以有效應對。因此實踐中采用逐筆統計的方法,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確保數據采集、校驗、匯總、去重等全鏈條快速響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據采集高效化。依托大數據采集和存儲平臺,提供高并發、高可用、高穩定的數據采集能力。僅金融“五篇大文章”標識報文,每期采集4000余家金融機構共計6億多筆逐筆數據,數據量約35GB/期。與之相關聯的貸款基礎數據報文,每期數據采集量達120億筆。
二是數據校驗智能化。在線校驗與離線審查相結合,二者相互補充,既保障校驗的全面性,力求“應校盡校”,又聚焦重點內容、異常數據校驗,全方位提升數據校驗的靶向性與高效性。目前大數據平臺每期運行3600余條校驗規則,數據表關聯報文約20個,每期生成3.3億條金融“五篇大文章”貸款明細數據。
三是數據處理融合化。部分統計指標創新采用行業主管部門提供的企業名單統計,將相關企業名單與金融基礎數據報文進行匹配,無需金融機構新增報送,既最大限度執行統一標準,又切實減輕金融機構負擔。其中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融資主體的幾百萬家企業,均涉及與金融基礎數據報文的關聯。
四是數據匯總精準化。部分統計指標采用金融機構按照相關產業統計標準,以逐筆數據打標識的方式報送。其中超過20%的貸款存在非唯一標識,匯總處理相關領域統計數據時不能簡單加總,需要對每筆數據的不同數據項逐條判定,去除交叉影響,確保標識能與逐筆基礎數據有效關聯。
堅守數據質量生命線
統計數據質量是金融統計工作的底線、紅線、生命線,是金融統計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工作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效和水平的客觀反映,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是整個工作的基石,直接關系金融政策評價的精準度與決策的科學性。金融管理部門與金融機構協同發力,共同壓實責任,將“堅守數據質量生命線”這一根本要求貫穿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從思想認識上,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覺確保數據真實、準確。深入學習、準確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部署要求,深刻認識統計數據真實可靠的重要性,深入領會防范懲治統計造假的重要意義。認真學習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筑牢統計法律底線,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從管理規制上,健全質量管理,夯實數據質量根基。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系統一直在研究探索如何與金融機構共同優化流程、壓實責任,夯實數據質量根基。在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制度的同時,及時配套出臺數據質量管理方案,建立全流程的數據質量管理機制,將質量把關前置至金融機構,貫穿統計數據產生、處理、報送等各個環節,實現統計質量管理規范化,確保統計數據真實準確。
從責任落實上,嚴格監督檢查,壓實源頭數據質量主體責任。推動和督促金融機構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金融統計源頭數據質量核查的指導意見》要求,嚴格落實金融統計源頭數據質量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金融統計源頭數據核查機制。從業務源頭、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審核報送等各環節,加強數據治理,做到數出有據、追溯有源。強化統計執法檢查,堅守數據質量生命線。人民銀行省、市分行協助人民銀行總行抓好全國性金融機構分支機構的數據質量管理,認真學習、嚴格落實金融統計執法檢查操作指引。加強對金融機構、人民銀行分行統計工作的考核。
下一步工作方向
在金融系統的共同努力下,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需要全面落實、不斷完善。下一步,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把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為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統計力量。
一是推動金融“五篇大文章”統計全面落實,為政策制定和成果評價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持。目前貸款、資管債權融資數據采集已全部落地,并生成統計指標和報表。后續,還將建立完善債券等融資工具的統計,并規范、高效地歸集各金融管理部門不同來源的各類數據,全方位、多角度體現金融支持相關領域發展成效,更好滿足政策制定和成果評價需求。
二是多措并舉,以“釘釘子”精神筑牢數據質量防線。緊扣數據質量風險隱患和薄弱環節,嚴格日常管理監督,統籌開展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督導,督促金融機構持續強化數據質量主體責任。對違法違規的金融機構要敢于亮劍,果斷糾偏,努力讓金融統計數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三是持續做好制度解讀和指導,保障統計制度落地見效。持續豐富完善報送問答,積累典型案例,總結提煉成熟經驗與創新做法,組織開展交流學習,確保統計要求上下貫通、協同一致。
四是推動數據充分共享。優化完善數據信息共享機制,逐步擴大共享范圍、提高共享時效,推動基礎數據共享。充分發揮數據價值,不斷提升統計透明度。
編輯: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