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居家養老服務迎來“導航員”
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目前面臨獨居老人缺少陪伴、應急救助不及時、服務信息獲取困難等問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日前在京啟動“城鄉社區助老工程”,通過構建職業化的“養老顧問”支持體系,讓老年人得到切實陪伴與支持。圍繞“養老顧問”如何更好地服務老人,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支招建言。
——編者
養老有“管家” 心中無憂愁
夏至時節,晨光漫過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佳錦社區。趁著暑熱未起,腿腳不便的陳阿婆操作輪椅碾過斑駁的石板路。
“小王儂好啊,這個輪椅老適意咯!”在居委會門前,老人攥住社區“養老顧問”王欽的手,從口袋里掏出包好的桂花糕:“專門給儂留的,要不是儂幫忙申請,我這把老骨頭哪能天天下來曬太陽啊。”
在佳錦社區,王欽是老人們的生活“管家”,時常陪他們讀書、讀報、嘮嘮家常,還如同及時雨,把最新的養老政策、醫療資訊化作通俗易懂的家常話,為大家詳細講解、精準推薦。
王欽常說,從事“養老顧問”工作,不僅要為老年人排憂解難,更要成為傾聽者、觀察者,“只有注意到他們流露在情緒表達中的真實信息,才能更好地響應老人的需求”。
不久前的一天,王欽如往常一樣來到陳阿婆家走訪。老人為其開門后,目光透過玻璃窗,不由自主地追隨著樓下舞步輕快的老姐妹們。
“阿婆,您想下樓看看嗎?”王欽的聲音像一縷春風拂過。陳阿婆聞言轉過頭,下意識地摩挲著膝蓋,話音在嘆息中微微發顫:“我這腿啊,怕是走不動嘍。”
回到辦公室,王欽翻看社區特殊群體檔案,發現陳阿婆持有肢體四級殘疾證,完全符合輔助器具申請條件。他當即帶著申請表上門,為老人逐項解釋并填寫,隨即上交有關部門。
當嶄新的輪椅送達居委會,王欽立刻將其推到陳阿婆家中。夕陽的余暉灑在輪椅扶手上,也照亮了老人驚喜的面容,這“最后一公里”的貼心服務,讓她能夠走出家門,重新融入社區的歡聲笑語。
為幫助有需要的老年人選擇適合的養老方式和服務,上海市于2018年啟動社區“養老顧問”試點工作。“養老顧問”們扎根在社區,很多人都是基層從事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將老人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在基層,以提升基層的治理效能。
“對于像陳阿婆這樣有特殊養老服務需求或對惠老政策了解有限的老年人,專業‘養老顧問’能夠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他們答疑解惑、鏈接資源。”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在調研時發現,養老有“管家”,心中無憂愁,她呼吁“養老顧問”走進千家萬戶,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解決方案,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
孫潔的期盼正在加速落地。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日前在京啟動“城鄉社區助老工程”,旨在將“養老顧問”這一創新服務模式推廣至全國城鄉社區,讓更多老年人能夠享受到專業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支持。
作為項目承辦方,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昭德基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精心組建“養老顧問”團隊,通過政策精準解讀、資源智能匹配等特色服務,著力破解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讓社區居家養老既有政策溫度,又具服務活力,更顯人文關懷。
顧問有“專訓” 服務有保障
自從擔任“養老顧問”,王欽便與居家養老生活館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對助行器具展區情有獨鐘,常常在那里細細觀摩、反復研究。
“作為‘養老顧問’,必須時刻保持對行業前沿的敏銳度。”王欽說,只有掌握最全面的產品信息和最前沿的適老科技,才能為每位長者量身定制最優解決方案,“這要求我們精進溝通藝術,并且持續更新專業知識。”
隨著“王欽們”在服務實踐中不斷錘煉專業能力,“城鄉社區助老工程”與時俱進地響應這一人才發展需求,將“養老顧問”培訓體系建設列為重點扶持方向,為社區養老服務注入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養老顧問’主要來自社區,并整合社工師、心理咨詢師、律師等專業力量。”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昭德基金主任李紅霞介紹說,為了進一步提升“養老顧問”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攜手國家開放大學培訓中心,共同開發涵蓋初、中、高三個層級的“養老顧問”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通過在線教育,“城鄉社區助老工程”計劃每年推動4萬名“養老顧問”接受培訓,系統提升該領域從業者的專業素養與核心技能。一方面,通過線上咨詢與入戶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及時、便捷的貼心服務。另一方面,依托得到工程賦能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讓老年人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無論是日常咨詢、緊急求助,還是養老服務產品的專業指導,老年人都能通過電話等便捷渠道獲得即時響應。”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魯曉明堅信,專業化培訓是夯實養老服務人才基礎、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關鍵抓手,更是破解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急難愁盼問題,實現老有所養、老有頤養的重要保障。
他建議通過“理論培訓﹢實務演練﹢政策解讀”的培養模式,系統提升“養老顧問”的政策執行力、服務規范性和資源整合能力,實現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匹配。
“要整合社會工作、醫療護理、法律咨詢等跨領域專業力量,重點吸納具有實務經驗的社會工作者、養老評估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才,構建多學科協同的‘養老顧問’服務團隊。”孫潔呼吁繼續加大對養老服務領域的投入和支持,持續完善服務質量評估與服務效果反饋機制,最終實現“專業人才引領服務升級,品質養老溫暖銀齡生活”的發展目標。
李紅霞告訴記者,著眼老年人多層次、多維度的問題訴求,“城鄉社區助老工程”還將聯合清華大學等權威機構及縱深領域專業力量,共同建設“養老顧問智能體”,作為“養老顧問”的權威知識庫與智能決策輔助工具,顯著提升其服務水平與服務范疇,助力“養老顧問”成長為老年人身邊值得信賴的“養老專家”。
職業有規范 發展有方向
從“滿足剛需”逐步躍向“品質養老”,在推進理念升級與技術賦能的同時,職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正成為實現品質養老的核心驅動力。
鑒于此,“城鄉社區助老工程”將重點推進“養老顧問”的職業化發展進程。完成相應培訓并通過考核者,可獲得由國家開放大學頒發的職業技能證書,為其奠定職業發展基礎并提升就業能力。
“‘養老顧問’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夠針對每個家庭的個性化需求提供養老方案,有效解決咨詢者的實際困難。”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副校長于春水表示,要通過健全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和服務規范標準,推動這一新興職業規范化發展,最終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專業性、精準度和人文關懷三方面的全面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職業發展路徑與當前就業形勢形成了良性互動。中年就業困境已成為當前勞動力市場的突出挑戰,而“養老顧問”這一新興職業恰恰為中年人提供了理想的轉型契機。
“人到中年,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成熟的處事能力,在養老服務領域轉化為獨特的專業優勢。”魯曉明坦言,這一優勢將在“養老顧問”這一職業中得到充分彰顯。不僅能滿足中年群體對職業尊嚴的心理需求,同時具備社區就近就業的便利性,使工作與家庭照料得以兼顧。
在他看來,兼具生活智慧與人文關懷的中年從業者,為養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注入了獨特的“人情味”。他們既懂得運用科技工具提升服務效率,又善于在冰冷的數字背后捕捉老人的真實需求,成為連接傳統照護經驗與現代智能技術的關鍵紐帶。
正是這種“科技﹢人文”的雙重優勢,讓“養老顧問”在居家養老服務領域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力。
“他們就像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導航員’,通過構建實時更新的老年人健康‘云檔案’和需求‘晴雨表’,借助智能算法實現照護資源‘精準對接’,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實現從‘等需求’到‘送服務’的華麗轉身。”于春水期待以“養老顧問”激活城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運營活力與服務效能,深度賦能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讓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有尊嚴、有溫度的晚年生活。(本報記者 趙瑩瑩)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