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在城市更新中守護文化遺產根脈
守護好城市的文化根脈,讓城市在更新中既擁有現代的活力與品質,又保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機統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強調了在城市更新中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提出以“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以用促保”為原則,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城市更新全過程、各環節。這一政策設計,既是以人民城市理念推進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這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清晰擘畫了城市更新和文化遺產保護共進共榮的任務書和路線圖。近些年,我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發生系統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是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在制度引領上,國家及地方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撐保障更加堅實;在工作機制上,國家、省份、市縣三級管理體制逐步健全,專職履職機構更加豐富,為賡續文化根脈提供有力保證。二是保護維度日益拓展。在城市更新和文化遺產保護雙向奔赴的大背景下,保護對象的年代縱深延展、類型更加豐富、規模大幅增長,形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載體。四川閬中古城至今仍保留著唐宋格局、明清風貌的建筑群落,以古城為載體、傳承當地民俗的“張飛巡城”等活動,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有效激發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保護方式更加多樣。積極探索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途徑,讓文化遺產融合現代科技、融入現代生活,文化優勢不斷轉化為產業優勢。江西景德鎮把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保留原風原貌的工業建筑中引入工作室、創意店鋪等業態,打造出新型文化產業園區,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三是保護共識持續深化。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同感、參與度顯著增加。蜀繡、剪紙、川劇等非遺項目走進課堂社區,以實踐教學、講座、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和居民親身參與,感受非遺魅力,有效提升大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參與熱情。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在城市更新與文化遺產保護統籌兼顧、互促共進上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一是法治保障與制度機制還不夠到位。頂層政策法規仍處于起草制定階段,新興領域法規空白缺失,現行制度保障滯后于實踐發展,各部門之間目標不一、信息不通、聯動不夠,監督機制還存在重項目審批、輕結果評估的情況。二是工作理念與保護意識還不夠牢固。部分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項目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與建設速度,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建筑、工業遺產被隨意拆除或改造,導致城市歷史文脈遭受破壞。三是資金投入與資源配置還不夠均衡。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目前部分地區的財政投入有限,社會資本參與熱情不高,許多急需修繕的古建筑因財政困難面臨年久失修困境;資源配置還不夠合理高效,重旅輕文、重用輕保等現象客觀存在。四是人才儲備與技術支撐還不夠充足。古建筑修復、非遺技藝傳承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支持,但不少地區尤其是基層單位“招不來、留不住、育不好”的現象較為普遍;現代科技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深度廣度不夠,導致保護工作效率和質量受限。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遺產保護則是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基因血脈,需要各級正確處理好城市更新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守護好城市的文化根脈,讓城市在更新中既擁有現代的活力與品質,又保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機統一。
加強整體設計,健全保障體系。以城市更新造福于民理念,加強整體設計,統籌保護建設,最大化地實現人居環境改善與城市品質提升。要緊跟城市更新與文化賡續新趨勢,加快制定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律,填補新興領域法規空白,健全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專項資金支持和獎補政策,確保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有效銜接。
深化宣傳教育,厚植保護意識。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線上制作紀錄片、宣傳片,線下舉辦主旨講座、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強化民眾的文化自覺與歷史保護意識,努力促進形成“老城不能再拆”“最小干預原則”等共鳴共識。
培育專業人才,推動技術創新。人才是支撐,創新是源泉。鼓勵高校與職業院校開設文化傳承保護特色專業,建立配套實習實訓基地,常態化進行業內技能培訓;組織科研機構、遺產保護單位和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推進創意合作,促使科技成果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實踐。
完善參與機制,凝聚社會合力。“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積極搭建公眾參與平臺,通過網上開發意見反饋小程序,網下設立社區建議收集點,適時組織公眾聽證會,共議共商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方式路徑,真正使人民群眾成為城市更新的決策者、參與者、受益者。
(作者朱生嶺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