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會議新聞
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
“要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支持和服務體系,實施‘育兒友好型社區’試點、發展‘托育聯合體’、培育‘銀發經濟’新業態。”
“要把‘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
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也是在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第六專題協商議政的常委和委員熱議的話題。
“當下,公眾面臨高育養成本、‘母職懲罰’及夾心照護等多重憂慮,而現行的補貼、托育、彈性工時等政策碎片化問題突出,且與養老服務脫節,難以形成合力。因此,我們必須推動更多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以促進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在23日的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張光奇的發言開門見山。
在張光奇看來,破解上述難題,要聚焦“實”和“全”做文章。
“‘實’,就是要通過假期有保障、就業有托底、歧視有處罰等舉措,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保障和福利。‘全’,則是要打造覆蓋‘嬰幼—職場—養老’的全周期友好型服務圈,讓全生命周期人群都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張光奇進一步解釋道。
身為中國殘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程凱把更多目光聚焦于殘疾人的保障和發展上。
程凱介紹,就業是殘疾人獲得經濟收入、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是他們融入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關鍵保障,目前,殘疾人就業還面臨著結構性矛盾突出、政策落實有待加強、服務體系有待健全、就業環境有待改善等現實困境。
如何更好地促進殘疾人就業?程凱認為,加強殘疾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建議制定實施‘十五五’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與促進就業計劃,大力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支持普通職業院校和開放大學等開設適合殘疾人學習的專業,并擴大招生規模。同時,要加強各級各類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建設,鼓勵用人單位提供繼續教育,加大對在崗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獎勵力度,讓殘疾人就業也能實現從‘能就業’向‘好就業’‘就好業’的跨越。”程凱坦陳。
全國政協常委林鐸同樣關注就業問題,他呼吁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
“當前,新就業形態成為許多勞動者的新選擇,靈活就業也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重要趨勢。兩者在擴大就業新空間的同時,也對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提出了新要求。而我國現行的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未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納入其中。”林鐸說。
對此,林鐸建議,從國家層面研究制定包括勞動關系界定、報酬福利待遇、養老保險繳納等問題的針對性政策和法律,探索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養老保險范圍的有效途徑,嘗試將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等易發生交通事故的新就業形態勞動群體也納入工傷保險保障范圍。
……
常委和委員的熱烈討論,也吸引了前來參會的國家部委相關負責人加入。
“各位常委對人口老齡化形勢任務有深刻的洞察和見解,對銀發經濟與養老服務等老齡工作也提出了務實中肯的意見建議。這些重要的意見建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為我們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開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鑒。”民政部負責同志這樣回應。
“很感動多位常委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障立法問題,這也是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較為關注的話題之一。目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已同司法部相關司局做了充分溝通,正在積極推動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立法,也期望各位常委和委員繼續關注這一問題。”隨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同志的回應,第六專題的小組討論也在大家的意猶未盡中接近尾聲。但,這不是結束,而是凝聚了更多共識、智慧、力量的新開始。(本報記者 劉喜梅)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