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好提案·好故事
好提案·好故事丨糧倉要滿,腰包也要鼓
——《關于進一步提高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年輕人嫌種地賺得少,都選擇外出打工。”
來自農民的聲音,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孫東生一向非常上心:“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民收入增長乏力,會挫傷種糧積極性,將動搖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歷史性突破1.4萬億斤,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穩、越來越牢。
亮眼的成績背后,孫東生同樣關注著我國糧食主產區長期面臨的“糧財倒掛”問題:“這些區域貢獻了全國近八成糧食產量、承擔著‘端牢飯碗’的重任,但其中多個主產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孫東生對主產區農民收入問題的關注始于十年前。“2015年玉米價格市場化改革后,黑龍江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何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孫東生發出了疑問,并著手探尋答案。
調離地方后,孫東生隨全國政協和民建中央持續跟蹤這一問題,參與“調動種糧農民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等調研活動,深入基層一線,與種糧大戶面對面交流。
“糧食主產區在基礎設施投入、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農產品加工、品牌營銷等環節的薄弱問題,導致農民難以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通過實地了解,孫東生更加確信,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從“增產導向”轉向“增收導向”,構建涵蓋生產、加工、流通、金融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均提及農民增收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孫東生將這句話牢記于心,視作開展履職工作的核心指引。
基于在地方工作的實踐積累與長期的政策研究,孫東生逐漸形成了自己對于主產區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經過充分的調研實踐,又將這份思考轉化為《關于進一步提高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提案》。“要通過主銷區幫扶、就業拓展、產業融合、政策完善等綜合措施,破解主產區農民增收難題。”孫東生建議。
孫東生認為,進一步提高主產區農民的收入,有助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這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這件提案聚焦農民收入問題,既是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回應新時代“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必然選擇。
這件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重點提案,由多個相關政府部門承辦。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高度重視提案辦理,多次與孫東生溝通提案中的意見建議;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通過書面答復的方式,反饋了關于穩定糧食價格促進主產區農民增收、主銷區幫扶機制的工作進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普惠金融司負責人帶隊就提案進行走訪座談,重點探討了如何將糧食預期收益、土地經營權納入抵押擔保范圍,以及如何通過“保險﹢期貨”模式對沖市場風險,并逐條就提案所提建議進行答復。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監測糧食重點領域信貸投放、普惠型涉農貸款等關鍵指標,持續關注基礎金融服務、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評級和用信進展等重點工作,引導銀行機構支持主糧種植、種子培育、農業專業機械、米面糧油制造等糧食重點領域。”金融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說。
“有關部門的回復很及時、很有效。我深刻感受到政協提案辦理從‘文來文往’到‘人來人往’的轉變。”孫東生說,提案辦理過程中“辦”與“督”環節的深度互動讓他印象深刻。
如何扭轉“增產不增收”的困局,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美起來,這是一場需要長期攻堅的戰役。但孫東生對此有著堅定的信心——
2024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與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通知》。
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要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2025年1月,這件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
“能夠獲此殊榮,我倍感榮幸。這份榮譽將激勵著我不斷提高自身履職能力,建言獻策。”孫東生的履職腳步不曾停歇,他已經將目光轉至未來,“一方面,我將持續跟蹤提案落實情況,并通過調研、視察等方式,為進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結合全國政協今年協商議政工作安排,將圍繞‘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深入調研,獻計獻策。”(本報見習記者 李佳珊)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