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李夫克戰地練兵
開國少將李夫克先后參加了著名的遵義戰役、瓦窯堡、百團大戰等著名戰斗,并協助賀龍同志參與指揮了晉中、綏遠等戰役,并在晉綏軍區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家。
1943年,正是抗日戰爭局勢扭轉的關鍵時候。黨中央要求抓緊戰地大練兵,準備與日寇進行大決戰。
1944年春,李夫克擔任晉綏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兼一分區副司令員、教導團團長,具體負責部隊的軍訓工作。
李夫克從各分區和主力團中抽調了10個建制連同軍區教導組組成練兵團,自任團長。他在提高練兵團全體官兵的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還掀起練兵競賽活動,注重在提高思想、提升技術上下功夫。
李夫克非常重視練兵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每個訓練階段既有重點,又兼顧四門技術,采取集體操作與分散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將技術訓練與制式教練兩者嚴格區別開來,從而讓絕大多數戰士能夠從簡單又實用的訓練中得到提高。
李夫克通過群眾路線的練兵方法,探索出抽調部隊骨干集中訓練、培養典型、指導全面、推動全軍的全軍上下大練兵運動經驗,并得到上級的認可與推廣。
那年冬季,李夫克又按照上級要求負責開展冬季練兵運動,這次練兵主要是實現戰場練兵,以進一步提高官兵指戰員的實戰能力。
在李夫克的指導下,各個練兵部隊結合經驗分別推出了“就游就打”“就練就打”“戰練結合”“動練結合”“戰場練兵場結合”等練兵方式,并針對各自的戰斗目標,運用自己的練兵方式,先后在實戰中檢驗各自的練兵成效。1945年2月8日,第二十七團襲擊普明時就是檢驗“戰練結合”的一次戰例。通過一系列周密的戰前訓練,只用40分鐘就將敵人的12個碉堡全部端掉,偽軍一個中隊全部被殲滅。
晉綏軍區在三輪大練兵中,李夫克始終貫徹生產、戰斗、練兵相結合的練兵方法,始終走群眾路線,不僅部隊官兵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是民兵和群眾的應戰能力也有了提升,增強了廣大軍民的作戰能力,為鞏固陜西甘寧、晉綏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解放軍組織大反攻儲備了優秀的軍事人才。
晉綏軍區開展群眾性練兵運動的經驗,受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充分肯定。(劉新龍)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