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多方共探 讓鄉村孩子愛上閱讀
人民政協網6月23日電(記者 郭帥)由多閱公益主辦的“如何破解鄉村兒童有書不讀的困境”主題媒體沙龍近日在京舉行。教育領域學者、公益組織代表、學校教師、志愿者等多方人士齊聚一堂,圍繞鄉村學校閱讀教育現狀與創新實踐展開深入探討,聚焦破解鄉村兒童閱讀教育“有書不讀”難題,助力鄉村兒童健康成長。
圓桌討論
解碼鄉村兒童“有書不讀”困境
“兒童是教育公益的核心主體,對于鄉村教育而言,鄉村孩子尤其需要陪伴。”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勝利看來,當前鄉村教育面臨多重挑戰:一是“城
黃勝利表示,未來教育公益應構建以兒童為主體,學校、家長、社區、志愿者等協同支持的兒童成長共生生態,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喚醒孩子的主體意識。“同時推動資源提供者向能力賦予者和權利倡導者轉變,從更宏觀的視角思考教育公益的發展方向。”
“鄉村兒童閱讀公益已從‘捐書時代’‘人書共建時代’,邁入‘整體縣域推進’階段。”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副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主任盧瑋靜在沙龍上分享了她對鄉村兒童閱讀現狀的觀察。
“在AI時代,未來閱讀需更加注重重構人與知識的關系,凸顯人的價值與閱讀價值。”盧瑋靜建議,公益組織要深入一線,助力當地孩子
多閱公益外聯負責人張升華聚焦“多元志愿者長期陪伴鄉村兒童自主閱讀模式的十年探索”,闡述了多閱公益破解鄉村兒童“有書不讀”困境的經驗,展現了機構帶動多方共創,促進鄉村兒童自主閱讀的過程。
“10年來,多閱公益把兒童自主閱讀成長分成3個階梯,分別為讀完一本書、習慣養成和思辨創造,以‘遠程志愿者閱讀陪伴為主,
張升華以云南金源鄉中心小學為例,“該校在開展多閱
“志愿者閱讀陪伴不同于傳統授課模式,志愿者能和孩子們構建起朋友式的關系,從而實現更平等
搭建閱讀橋梁,多方共創一線實踐模式
在鄉村兒童閱讀領域,眾多一線實踐者積極探索。沙龍上,來自甘肅瓜州雙塔中心小學的語文教研組長張玉榮分享了一場閱讀的“破繭之旅”。
“參與閱讀項目后,孩子們的變化很明顯,從沉默寡言變得積極發言,從有書不讀到反復閱讀甚至背誦。”
張玉榮還記得,班里一個從不主動發言的孩子,在一個寒冬的早上主動要求給志愿者寫封信。“他在信里寫道:小包老師、奧奧老師,天氣很冷,要多穿衣服,別著涼。我們很愛上你們的課,上課感覺很開心。”
“在老師和志愿者的鼓勵下,很多孩子愛上了閱讀,也敞開了心扉,師生間建立起深度鏈接。”張玉榮期待,孩子們能在閱讀中不斷成長,綻放光芒。
“我們的資源有限,學生普遍缺乏閱讀習慣。”云南尋甸仁德四小副校長胡思玨介紹,多閱遠程閱讀課程開展后,孩子們逐漸養成了自主使用閱讀記錄冊的習慣,也更愿意與志愿者分享閱讀感受和疑惑。
“我們學校將每周三下午定為全校閱讀課,每天早晚安排學生自主閱讀時間,并與志愿者共同細化閱讀任務、優化‘閱讀記錄冊’。”3年實踐中,遠程志愿者為近40個教學班開展300多節線上閱讀課,3000多名學生受益。在胡思玨看來,多
活動中,多閱公益的遠程志愿者韓晴晴和
“在地評估”是多閱
扎根一線,共創鄉村閱讀教育新生態
在圓桌對話環節,黃勝利、胡思玨、盧瑋靜、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項目總監顧雅婷和多閱公益理事長周洋,就“如何用多方力量構建促進鄉村孩子閱讀與成長的教育公益生態”展開深入討論。
胡思玨認為,興趣是引導孩子閱讀的關鍵,在將閱讀納入常態化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相關方參與,運用科學方法啟發和指導孩子閱讀。
在顧雅婷看來,閱讀生態構建包含三個層面:首先要有優質書籍;其次要建立支持體系;最后社會組織需深入一線提供服務與陪伴。“讓孩子從拿到書到真正閱讀,需要一套科學方法,也離不開老師和學校的多方共創。理想狀態是讓閱讀自然發生,讓孩子自由選擇喜歡的書籍。”
“推廣閱讀的核心是信任兒童,給予孩子和學校、老師自主空間,凝聚志同道合的力量,共同行動,構建共融生態。”周洋說。
盧瑋靜認為,“有趣”是吸引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重要因素。在生態共建過程中,公益組織應發揮催化作用,為一線實踐者提供展示舞臺,激發其內生動力。
活動最后,周洋表示:“在多閱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