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政協就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協商議政
“三劑良方”筑牢糧食安全“耕基”在利通區高標準農田信息中心,調研組駐足觀看大屏上閃爍的灌溉數據,了解“數字農田”的智慧魅力;在紅寺堡區的田間地頭,俯身察看土壤墑情,與農戶算節水賬、話管護難問題;在青銅峽市整灌域建設現場,聽項目負責人介紹“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改造模式,感受現代化生態灌區的建設熱潮……
這是寧夏吳忠市政協開展調研的一幕幕生動場景。
為筑牢糧食安全“耕基”,近日,吳忠市政協緊扣“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穩產豐產”議題,組織開展了一場“走田埂、察實情、聽民聲”的深度調研。
根據調研,委員們發現,吳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雖成效初顯,但“成長的煩惱”依然突出,三大短板亟待破解:
首先是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川區與山區建設呈現‘冰火兩重天’。”委員們表示,利通區、青銅峽市已基本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而紅寺堡區、鹽池縣、同心縣3個山區縣高標準農田占比僅為55.7%、38%、65%。另外,吳忠市246萬畝旱耕地中,有153萬畝因降水量低于300mm無法建設,“望天田”變身“高產田”困難重重。
其次是資金鏈條“供血不足”。數據顯示,中央及自治區對吳忠市的補助資金畝均2300—2500元,但高效節灌項目畝均投資超3500元,縣級財政年配套缺口超千萬元。“管護資金更是‘捉襟見肘’。”委員們表示,目前吳忠市僅2024年獲自治區410萬元補助,基層“湊錢買馬、無錢配鞍”現象普遍存在。
最后是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現象。調研發現,部分項目區建成后無人問津問題屢見不鮮。
針對痛點堵點,調研組開出“三劑良方”。
第一劑良方是:規劃引領,繪就“一盤棋”格局。調研組建議以吳忠市北部灌區節水改造、中部灌區提效、旱作區修復為重點,優化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與土地整治、水利設施等規劃“多規合一”,避免重復建設;在青銅峽市試點“建管運一體化”模式,打造“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示范區,以點帶面提升整體效能;針對山區短板,專項加大紅寺堡區等縣區項目傾斜力度,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設成高標準農田。
第二劑良方是:多元投入,破解“錢從哪來”的難題。調研組建議構建“財政﹢社會﹢市場”多元投入機制,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縣級通過土地出讓收入、政府專項債等拓寬財源,同時探索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政策,吸引央企、金融機構參與建設。同時,建立市、縣、鄉三級管護經費共擔機制,將結余資金、節水指標交易收益等納入管護“資金池”,確保建得起、管得好。
第三劑良方是:智慧管護,構建全周期體系。調研組建議推行“縣負總責、鄉為主體、村抓落實”責任制,選聘專業團隊開展“日常巡查﹢專項維護”,引入保險機制降低管護風險。另外,加快“數字農田”建設,依托全國農田建設監測平臺和寧夏電子化監管系統,對項目全周期動態監測,實現墑情、苗情、災情“一網統管”。
“倉廩實,天下安。”相關部門對委員們的建議表示肯定。大家表示,此次調研既是一次對糧食安全底線的“日常體檢”,也是一場對農田建設的“問診開方”。將認真梳理意見建議,積極進行吸納,讓吳忠的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張學良 相晶 本報記者 范文杰)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