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港澳人物
以優質金融環境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灣區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羅卓堅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6周年。6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緊密圍繞“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等目標,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創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浪潮下,正以其獨特的優勢與蓬勃的活力,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
去年,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4月25日,參觀者從第十三屆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大灣區展板前經過。(新華社發 張金加/攝)
怎樣實現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咨詢專家、中意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羅卓堅認為,要充分發揮灣區各地區的特點,特別是要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推進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擴大“灣區標準”清單和“灣區認證”項目范圍,讓人才、資金流動更加便捷,從而打造更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香港在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
作為一名生于香港、長于香港,并在內地投資創業的金融人,大灣區既是羅卓堅的家鄉,也是他創業的沃土。“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滿,香港騰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更多機遇。”因而,他高度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每年兩會都會提交有關的提案。
他認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有七大優勢,一是有全球頂尖的投融資平臺;二是深港兩地金融高質量發展;三是普通法體系;四是離岸人民幣業務;五是世界一流財富和風險管理中心;六是綠色金融中心;七是穩定貨幣體系及自由貿易港身份。這些優勢,使得香港成為全球最為活躍、規范的貿易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活躍的外匯市場之一,外匯交易量排名全球前三,股市、債市也充滿活力。
優勢如何轉化為市場紅利呢?羅卓堅將履職重心放在他所熟悉的投資領域。去年兩會期間,他提交的提案從助力內地房地產市場轉型、通過香港推進國家經濟外循環,推動大灣區發展和促進“一帶一路”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議,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吸收進去年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中。
這極大地鼓舞了羅卓堅。今年,他提交的4件提案均聚焦大灣區發展。投身大灣區建設,通過建言獻策助推大灣區發展,已成為羅卓堅工作的重中之重。
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重點在人才和資金的互聯互通
羅卓堅認為,大灣區規則街接、機制對接是全面的融合,涵蓋三地人車往來、跨境執業、資金過境的模式,教育、科技、民生、醫療的互聯互通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打通人才就業和資金流動的規則壁壘。
作為一名資深投資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羅卓堅就憑借著多年海外學習和工作經驗,敏銳地把投資興業的目光投向了內地的廣闊市場。他準確抓住制造業大發展機遇,投資并成功打造了一批制造業品牌;把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契機進行戰略投資;瞄準互聯網產業窗口期,布局網絡游戲產業;同時,著力在傳播、金融、能源、制藥等關鍵行業尋找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成為投資領域知名專家。近年來,他牽頭若干家大灣區企業尋找投資、人才引進、企業上市等,以實際行動助力大灣區企業高質量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大灣區人才跨地區就業方面存在的障礙,投資政策和手續方面的巨大差異,客觀上制約了大灣區金融行業的深度合作。
首先是內地管理人才赴港工作存在諸多障礙。香港作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布局的重要橋頭堡,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赴港開展公務活動需求巨大。然而,目前國有金融機構境內人員赴港仍需履行與出國相同的外事管理流程,導致行程靈活性不足、審批耗時長,影響臨時性、突發性跨境業務的開展。
他建議,一是要優化對國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前往香港開展公務活動的出境管理機制。減少內地人員前往香港從事公務活動過程中不必要的審批環節和行政負擔。同時,制定專門的管理規范,既保障國家安全,又提升人員流動效率。二是簡化審批流程,提升效率和便利性。如通過“首次申請嚴格審批、后續同類型快速審批”的方式,提升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赴港便利性。三是針對不同業務需求實行分層管理。對于具有長期性、戰略性業務需求的人員,實行更靈活的審批政策;對于臨時性、突發性業務需求,應設置快速通道,確保其能夠快速獲批。四是加強跨境業務人員的培訓與管理。五是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內一體化管理機制。推動建立區域內一體化的跨境管理機制,允許金融機構人員在區域內實現較為自由的流動,參與跨境業務交流與合作。
其次,要打通金融從業人員的資質互認。灣區從業人員跨地區就業存在資格標準差異、申請流程復雜、配套機制不完善、監管協同待加強等問題,“盡管在證券、基金從業資格等領域政策有所突破,但實踐中仍面臨多重障礙,需要進一步實現互認互通。”羅卓堅說。
他建議,建立統一互認標準與動態調整機制;優化香港從業人員內地執業便利化措施;搭建數字平臺;強化配套支持體系;為保障新政策施行穩健安全,可試點先行,通過實踐,進行風險防控。
人才互聯,資金也要互通。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肩負著促進人民幣在海內外更廣泛地流通的重要使命。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離岸人民幣的業務持續發展。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為此,羅卓堅建議,要切實在金融市場擴大“港幣一人民幣雙柜臺”模式。此舉一方面可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以更便捷渠道投資內地股票,另一方面,內地投資者可直接以雙柜臺模式以人民幣購入香港股票,豐富投資選項。
回顧6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日新月異的融合發展歷程,羅卓堅說,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一個全新命題,沒有先例可循,我們只能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打破阻礙市場一體化進程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區域壁壘,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跨境高效流動,切實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才能讓大灣區的明天更加美麗。
(記者史慧玲,原載于《中國政協》雜志2025年第12期)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