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資訊
架起兩岸青年一起向未來的橋梁
——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在廈門市舉辦
在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期間,《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中高適的配音演員王希華,在現場用閩南語吟誦《燕歌行》。
6月14日至16日,鷺島廈門迎來一場洋溢著青春活力與希望的盛會——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盛大開幕。本次論壇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參加海峽青年論壇的臺灣青年回信精神,以“青春同心創未來,攜手打拼謀復興”為主題,吸引了約470名兩岸青年代表齊聚一堂。他們跨越海峽,懷揣夢想與熱情,在交流互動中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青春力量,攜手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美好畫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徐曉,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以及臺灣主辦單位代表出席論壇并致辭。
論壇現場,兩岸青年圍繞多個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氣氛熱烈非凡。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臺灣青年積極分享見解與經驗。動畫電影《哪吒2》藝術總監王毅講述團隊在創作中,如何將歷經半個月雕琢的福建壽山石雕刻技藝融入電影畫面,讓古老傳統美學在大銀幕煥發光彩。“95后”動畫設計師陳凌梟也分享了《哪吒2》玉虛宮銀紋雕刻的創作細節,展示出兩岸青年在文化創新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臺北配音人員職業工會副理事長王希華,作為《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中高適的配音演員,在現場用閩南語吟誦《燕歌行》,熟悉鄉音與千年唐音交織,引發臺灣青年強烈共鳴。許多臺灣青年感嘆:“原來古詩和閩南語如此適配,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人折服。”臺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感慨道:“兩岸青年站在巨人肩膀上,應攜手挖掘中華文化富礦,創造璀璨未來。”
在兩岸青年情感交流環節,一個個動人故事展現出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深情。臺灣張士箱家族第35世子孫張均凱,深情講述自己的尋根故事。從泉州族譜到北京國博祖先墓志銘,從臺灣云林縣老家到福建晉江鑒湖鄉祭祖儀式,他用家族322年遷徙史,詮釋“國與家密不可分”。當病重叔公在拍攝當天奇跡般到場講述家族史時,張均凱熱淚盈眶,臺下兩岸青年也為之動容。臺灣姑娘余紀萱與大陸丈夫齊陽剛也在論壇上分享甜蜜的愛情故事。他們從日本留學時因酸菜魚結緣,到杭州安家后因同為客家人的方言共鳴,生活滿是溫馨。余紀萱笑著說:“在這里,我感受到婆婆用麗水燒餅傳遞的溫情,也享受到兩岸婚姻政策帶來的獲得感。”他們還攜手推廣茶文化,成為兩岸融合的美好縮影。
近年來,越來越多臺灣青年選擇來大陸發展,大陸也為他們提供廣闊舞臺與有力支持。廈門獨甪獸影視創始人江國銘展示首張《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激動地說:“以前進入大陸市場,必須通過大陸公司發行,現在有了這張證,我們可以獨立制作發行劇集,直接對接市場資源,大大簡化了程序。”福建發布的第四批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給臺灣創業者帶來極大便利。江國銘敏銳捕捉到AIGC技術潛力,與大陸青年陳鐸共創兩岸首部AI短劇《回家》,還打造融合“三太子”形象的AIGC動畫IP——《活寶檔案》。AINEXT繼來之人工智能創始人陳鐸表示:“跟臺灣青年一起創作AI作品時,大家沒有隔閡,不斷有新靈感迸發。”去年,他作為兩岸青年新聞營的AIGC導師,見證200多位兩岸青年用AI共創歌曲《奶茶之約》。科技,正成為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新橋梁。
論壇尾聲,“101臺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頒獎儀式將氣氛推向高潮。從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到中西醫康養平臺,十大獲獎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展現出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的優秀成果,也激勵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追夢。自2003年創辦以來,海峽青年論壇已累計吸引2萬余名兩岸青年相聚交流。本屆論壇中臺灣青年的積極參與和在大陸的精彩發展,充分傳遞出兩岸青年交流“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的強烈信號。未來,相信會有更多臺灣青年踏上大陸這片土地,與大陸青年攜手共進,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鄉村振興等領域發光發熱,為兩岸融合發展、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本報記者 高楊)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