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2025年第三期 2025年第二期 2025年第一期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5年第三期

萬山青擁 真力彌漫——陸維釗藝術文獻展

2025年06月17日 11:11  |  作者: 吳為山  |  來源:《畫界》2025年5月第3期 分享到: 

20世紀以來的中國書法史,是一部傳統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突圍、調適與重構的歷史。從碑帖之爭到文字改革,從書寫工具革新到審美范式轉型,中國書法人在傳統與現代張力中勠力探索,英才輩出。其中,陸維釗先生尤為卓犖,乃承古開新的一代書學巨擘。其學,蔚然深蓄百家精粹,文脈深湛,沾溉后人;其書,師古法得古韻而脫其樊籬,自出機杼,風骨獨標。面對晚清碑學運動影響下的百年書法審美之變,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與理論思考,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重要人物。

1-120-187

嘉谷籠煙圖(國畫)52×75cm 1970年 /陸維釗

陸維釗順應了20世紀初開始的碑帖融合趨勢,早年以魏碑筑基,中年博采《石門銘》《天發神讖》等碑刻精髓,晚年更借《爨龍顏碑》筆法破解了碑帖對立的困局,將北碑的骨力與帖學的氣韻熔鑄一體。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當屬創造了結合篆書圓轉結構與隸書方折筆意而形成的“蜾扁體”。“蜾扁體”作為一種新書體,絕非形式的簡單拼貼作態,而是基于對金石碑版與帖學墨跡的深度互鑒:一方面在筆勢中融入行草書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又通過墨色枯潤變化增添文人意趣,創造性地轉化了碑學運動遺產,為碑帖融合提供了新范式。

1-120-190

歲朝圖(國畫)140×69cm 1978年 /陸維釗

20世紀以來的技術革新對書法的影響更為深遠。硬筆書寫取代毛筆,成為最常用的日常書寫工具;打字機的引進、漢字輸入法的普及,則幾乎完全代替了書法的實用功能。白話文運動與幾次漢字簡化浪潮也在沖擊著書法的根基,繁體字的形體美感、文言文的詩性表達逐漸淡化,書法的“文墨共生”傳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挑戰。這些現實情勢,無不深刻影響了書法的發展路向乃至生存方式,要求書家必須做出應對。如于右任倡導標準草書,通過規范草書結構來平衡實用與審美的矛盾,便是一種嘗試。然而,隨著書法實用功能的剝離,反而促使書法家重新思考書法的藝術本質。如沈尹默主張回歸“二王”傳統,強調筆法精研與格調提升,實質上就是通過強化書法藝術的自律性來應對時代巨變。而轉向形式探索,以視覺元素重構語言,則自然而然成為書法開辟出表現維度的新途徑。如林散之的墨法創新,引入水墨畫的滲化技法,通過枯濕濃淡的墨色變化,賦予線條以空間層次與時間韻律。這種突破無疑拓展了傳統書法的視覺經驗畛域,大大增強其審美表現力,更暗合現代藝術對媒介特性的高度關注。

1-120-188

秋山晴嵐圖(國畫)100×52cm 1978年 /陸維釗

陸維釗的應對策略,同樣體現了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他將篆書“象形會意”的原始美感注入現代書寫,在突顯書法形式語言的同時,又有效規避了純形式主義的空洞,既有“亂石鋪街”的視覺張力,又維系著“純乎學人手筆”的文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陸維釗于此以金石考據學養筑牢書法的文化根基,真正確保了承變兼備,讓書法進行現代轉型時不會淪為無源之水,從而更具藝術本體論意義。

未標題-1

鷗江紀游圖(國畫)48×336cm 1960年 /陸維釗

應該承認,陸維釗的書法成為融文化厚度與形式張力于一體的典范,當拜其深厚而全面的學養積淀所賜。他曾說:“中國詩、書、畫、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升華,所以學書畫的人,一定要通中華民族的文化,這一點相當重要。”從此話中,不難感受到陸維釗因深諳中華民族文化而洋溢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由是,他才能使書法藝術超越技法展示,在點畫間閃耀詩性意味,墨韻中流轉經史氣息,成為“通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動注腳。

1-120-193

蒼松圖(國畫)106×35cm 1970年 /陸維釗

而我們以“萬山青擁”這個在陸維釗青年與暮年詩詞中兩度出現的句子來命名展覽,亦恰恰因為它是書畫與詩境詞意互通的佐證。陸維釗年輕時,意氣激蕩胸臆,遂吟出“曾記狂吟登絕頂,萬山青擁一詩人”之句。此際,群山如黛,如奔騰之翠濤;詩人獨立峰巔,儼然與天地同呼吸之赤子。及至晚年,他作《減字木蘭花·示秋農》,其中雖然又有“萬山青擁”之語,但意境已迥然。時空疊映間,青山依舊,而昔日翠濤化為沉碧,環抱之姿轉為守護之態,惟“依舊詩人”四字風骨崢嶸,一以貫之。讀罷詩詞,再對比蜾扁大書,但見字勢橫向舒展,恰似群山綿延;縱向緊縮,又如抱元守一,與青山既為待攀之群嶂又是相知之故友,恰成詩書意象互文。觀陸維釗畫境,亦見詩膽—山勢如龍蛇競走,層層積染,“萬山青擁”躍然目前。此詩、書、畫之渾融境界,不就是“通中華民族文化”理念的外化嗎?

1-120-194

木瓜圖(國畫)103×35cm 1962年 /陸維釗

“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和必要,讓陸維釗矢志成為“通人”,進而對書法史的貢獻也不再局限于個人的藝術成就。

20世紀50年代,以郭沫若、高二適學術爭鳴而展開的蘭亭論辯,對20世紀中國書法史產生了超越考辨的歷史意義。圍繞《蘭亭序》真偽的爭論,實質上是新歷史時期文藝政策與傳統藝術價值的碰撞。陸維釗雖未直接參與論戰,但其“先求與古人合,再求與古人離”的藝術主張,某種意義上為這場爭鳴提供了第三條路徑:在考古實證與文脈傳承之間尋找動態的平衡。而這場討論,也催生了“新帖學”的興起,包括陸維釗在內的諸多書家紛紛嘗試將古典筆法與時代精神結合,寫新詩、新賦、新文,于傳統形式中注入政治內涵。經此改造,書法延續了人文傳統,并成為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載體。正是在此歷史階段,陸維釗應邀在浙江美術學院主持創建首個書法篆刻專業,成為新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奠基者。他將傳統書法的師徒授受模式轉化為現代學科體系,回應了“蘭亭論辯”后書法藝術存續的焦慮,并通過課程設置“詩書畫印”一體化教學來維護傳統文化的有機性。在簡化字推廣與白話文普及的背景下,陸維釗始終堅持繁體字創作與文言題跋,但其教學體系并未排斥時代需求,而是強調書法形式語言的獨立性,以此調和文字、文學以及語言的變革對藝術本體帶來的沖擊。1979年,陸維釗又開碩士書學之端緒,重臨摹以得古法,精鑒賞以養眼力,通文史以蓄文心,修品德以正書格,處處體現書學即人學,人學即心學。多年的教學生涯,陸維釗門下桃李成蹊,砥柱藝林。至今,浙派書風猶存其骨鯁。而他“守正出新”的教育思想,既昭示了傳統并非桎梏而是沃壤,更為書法現代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的源源不斷動力。

1-120-195

同心放眼聯(書法)139.3×34.7cm×2 1978年 /陸維釗

事實上,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當代藝術觀念的涌入,“現代書法”實驗浪潮頓起。行為書法、裝置書法,或將漢字解構為觀念符號,不斷挑戰著傳統書法的筆墨邊界。流行書風通過夸張變形與形式構成,試圖在視覺沖擊力中為傳統尋找當代出口,雖拓展了書法的視覺經驗疆域,但也引發了“失根”的批評。新世紀以來,書法界再次出現明顯的回歸傳統趨勢。這一趨勢既是對過度西化傾向的反撥,也包含著對文化主體性的重新確認。書法教育體系中“臨古—創新”模式的復興,展覽機制中“國展體”與民間書風的博弈,折射出傳統與現代的復雜糾纏。在數字技術深刻改變書寫生態的今天,書法的文化象征意義愈發凸顯,被廣泛視為連接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文化基因。

1-120-196

天地關山聯(書法)140×35cm×2 1978年 /陸維釗

陸維釗先生以畢生實踐,證明書法作為民族文化基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展現了其在現代文化語境中迸發出的活力潛能。從碑帖融合的形式創新到書法教育的體系建構,從筆墨語言的拓展到文化精神的堅守,他的探索始終立足于中國藝術的內在邏輯。在傳統文化復興與全球文明對話的今天,“萬山青擁”展覽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陸維釗先生的藝術遺產。這份遺產,不僅關乎書法本體的發展,更關乎如何以中國智慧回應現代性命題—面對數字技術對書寫生態的重塑,其“藝文兼修”的理念提示著人文修養的不可替代性;面對流行書風過度形式化的反思,其“以學養書”的實踐為傳統再生提供了方法論參照。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主體性重建的當代語境中,他的創作軌跡揭示了中國書法現代轉型的關鍵,即在傳統資源的深度開掘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而這,也正是“萬山青擁”展覽超越藝術史敘事的深層價值所在。

(本文系展覽序言)

1-120-197

毛澤東《七律·長征》句(書法)140×35cm 1970年 /陸維釗



相關鏈接:

4月18日,“萬山青擁——陸維釗藝術文獻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由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指導,浙江大學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平湖市陸維釗畫院協辦,南京大學、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館、紹興博物館等單位支持。展覽展出陸維釗書法、繪畫代表作及相關文獻130余件,全面呈現他的藝術風貌與文化貢獻。

本次展覽以“萬山青擁”為題,既源自陸維釗自作詩詞中的核心意象,也寓意其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藝術境界,是對其藝術精神與文化追求的集中呈現。

陸維釗(1899-—1980)是中國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重要開拓者,浙江平湖人。早年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文史地部,曾執教于圣約翰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高等院校。1960年起任教于浙江美術學院,1963年主持籌建書法篆刻科,1979年起擔任研究生導師。他書畫兼擅,精于詩詞,對漢魏六朝文學及清詞有深入研究,編有《全清詞目》,在中國書法教育與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作出貢獻。

2025年,中國美術館與陸維釗先生家屬達成捐贈協議,收藏他的書法與繪畫作品共計30件(組)。本次展覽在捐贈的基礎上,以更為豐富的作品與文獻資料,系統呈現他的藝術成就與文化價值,弘揚捐贈者奉獻精神,推動藝術精品傳播與社會共享。


責任編輯:張月霞

未標題-1

2

3



編輯:畫界 邢志敏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第一页 | 久久高清亚洲免费 | 日本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曰韩欧美亚洲美日更新在线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本性爱欧美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