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共繪國際一流灣區新圖景
——全國政協“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雙周協商座談會籌備綜述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全新定位:“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6月13日,全國政協圍繞“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主題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以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協商交流、凝聚共識,為積極打造大灣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獻計出力。而負責承辦此次會議的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也早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就開始了一系列全面、細致的籌備工作,確保此次會議開出高質量,取得新成效。
??? 深化學習 準備充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既是破解融合發展瓶頸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實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的關鍵所在,對三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續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加快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籌備好此次會議,首先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及中央有關精神,提出著眼長遠發展、破解制度性和根本性問題的意見和對策;也要立足當下,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提升粵港澳三地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作為推動制度銜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此,在會議籌備之初,港澳臺僑委員會就把理論學習擺在第一位。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部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有關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規,及時匯編成冊提供給委員們,做到政協履職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委員建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相關決策部署展開。
本次調研覆蓋面廣、涉及領域多,為了使調研更加全面、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具體情況和不同特點,港澳臺僑委員會反復研討、提前擬定調研提綱。全國港澳研究會、廣東省政協港澳臺委員會、深圳市政協先期從各地角度和不同層面開展了同主題調研,為籌備好雙周協商座談會匯聚了合力。
這些前期的工作積累,不僅幫助委員提高站位、掌握政策、熟悉情況,也為隨后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實地調研奠定了基礎。在準備調研的過程中,港澳臺僑委員會認真謀劃調研路線、選擇調研點位,廣泛查閱有關界別委員專業范圍、提案情況等,邀請熟悉相關領域的常委、委員組成調研組,確保建言更加有效、精準。
??? 調研扎實 把脈精準
調查研究是人民政協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3月下旬和4月中旬,全國政協副主席咸輝、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劉賜貴分別率調研組,圍繞“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主題赴廣東和香港、澳門開展調研。
期間,調研組實地調研前海、河套、南沙等重大合作平臺,走訪企業、高校、金融機構、研究機構、律師行、一線口岸等40余處;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1個司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5個司局有關負責人、政協委員和相關方面座談。
在深圳前海,調研組了解到前海合作區全國首創“港區陪審”“港區調解”制度;在澳門,調研組了解到橫琴合作區推出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調解條例》是國內首部商事調解立法。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城市注冊的港資、澳資企業可分別選擇香港、澳門法律作為合同適用法,選擇香港、澳門為仲裁地。對此,參加調研的委員認為,打破制度壁壘、實現規則對接,將“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是關鍵。這就要加強法律銜接工作,促進跨境商貿經濟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
民生融合是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重點領域之一。在廣州南沙創享灣,調研組了解到,這里針對港澳同胞來粵就業創業和生活重點訴求,需圍繞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政務服務等領域推進規則銜接,創新推出便民利民惠民舉措,以“小切口”撬動三地民生融合“大變化”。
調研過程中,委員們提到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帶來的制度差異和利益協調挑戰,應進一步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通過加強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區域合作,才能更好發揮優勢。同時,在授權協同立法、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將大灣區打造為規則銜接的制度高地。
除了民生融合深入推進,要素跨境流動是否便利,也是調研組關注的重點。在得知截至2025年2月,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累計驗放“北上”的香港、澳門單牌車已突破500萬輛次,“跨境理財通”2.0實施一年多以來,個人投資者數量和跨境劃匯金額都有大幅度增長時,委員們既為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效的逐步顯現點贊,同時也建議要繼續加強各地產業協同創新,加速三地資源要素流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從“硬聯通”“軟聯通”走向“心聯通”。
在兩次專題調研之外,港澳臺僑委員會還請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開展自主調研,收到30余篇自主調研報告。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主題議政群也于5月中旬同步“上線”,委員們在這里“鍵對鍵”交流,百余條“好聲音”在出思想、聚智慧,經認真匯總整理,及時報送有關方面參考。
??? 求同存異 凝聚共識
現場發言是前期學習、調研和議政成果的最終展現形式,是檢驗雙周協商座談會協商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一環。
為了讓發言人選和發言角度更具代表性和專業性,港澳臺僑委員會多次組織召開工作會議,研究遴選發言人選、確定發言角度。
在最后確定的發言委員中,有參與前期調研或提交自主調研報告,并提出獨到觀點與建議的領導干部;有專業背景與會議主題契合度高的業界精英;也有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工作者。
同時,為了確保本次雙周會的發言質量,港澳臺僑委員會結合調研情況,梳理重點問題,就發言內容逐一與委員交流,最終確定了各有側重又圍繞主題的10篇發言。委員們提供發言初稿后,港澳臺僑委員會又召開會議,精雕細琢完善稿件內容。也正是通過這一次次溝通、商討、打磨,不厭其煩地圍繞每一篇發言稿逐一研究,對建言重點、文字篇幅等提出具體修改建議,使得委員們的發言更加精準、深入,充分體現了政協委員在深度協商議政、廣泛凝聚共識中的積極作用。
6月4日,港澳臺僑委員會召開協調會,邀請中央港澳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有關司局同志,介紹相關情況、溝通會議細節,并進一步研究完善委員發言稿。會前,還專門組織發言委員座談,幫助委員了解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歷史沿革、重要意義、會議程序等,激勵委員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立場,積極建言獻策。
今日,一場描繪國際一流灣區新圖景的議政協商活動即將開啟,所有精心籌備都將轉化為真知灼見,所有深入調研都將凝聚成務實良策。期待通過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匯聚合力、集聚眾智、凝聚共識,共同為“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本報記者 奚冬琪)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