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統戰新語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共同富裕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當前,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其快速迭代正在引發全球性的經濟社會轉型和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人工智能在不同的制度環境下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和社會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在我國,充分發揮全面堅持黨的領導的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利于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同向而行、相輔相成。
人工智能賦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馬克思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型人工智能的產生無疑是人類技術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它帶來的不僅僅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簡單提升或改造,而是生產要素的創新性調配以及經濟模式的重大轉型。其所培育的新動能、催生的新產業、孕育的新模式,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乘數效應”和“頭雁效應”。所謂“乘數效應”指的是人工智能所包含的主要核心技術——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和語音識別等——不僅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更能夠鍛造全新的產業鏈、價值鏈,從而對做大共同富裕“蛋糕”具有幾何級數增長的效果。所謂“頭雁效應”指的是人工智能產業具有成為未來產業“領頭雁”的能力。正如紡織業之于第一次科技革命、電力石油和汽車行業之于第二次科技革命,計算機技術之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產業將成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產業,催生智能經濟新形態,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向更具創新、更有質量、更加綠色的方向邁進。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不僅有助于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也有助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人工智能的充分應用,一方面將以數字化、集成化、個性化導向重塑教育、文化、娛樂等行業,助力創作出更多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文化產品供給的精準性,推動文化供需平衡,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拓展文化表現形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共同富裕為人工智能發展明確了目標。馬克思認為,技術進步不是無人的自然過程,更不是“人學的空場”,而是一個始終貫穿著價值觀的歷史過程。每一項技術的進步背后都必須回答“技術進步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命題。縱觀歷史,西方社會所奉行的是以資本為中心的價值觀,技術的發展是資本增殖的手段,技術的發展動力和最終目的都在于滿足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內在沖動與本質特征。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條件下技術的畸形發展,指出技術在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并未緩解階級與階級、國家與國家之間驚人的貧富差距,反而導致了新的、更為隱蔽也更有效的剝削關系。與此不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鮮明特色在于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本邏輯”取代“資本邏輯”,摒除了技術紅利服務于少數人的非共同性特征。堅持共同富裕的導向,才能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避免“贏者通吃”和“技術壟斷”的現象,避免產生新的資源配置失衡和發展機會失衡。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工智能的發展應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落腳點,以惠民、利民、富民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根本方向。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所有人的尊嚴和價值實現。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從生產力飛躍式發展的角度,為更加合理的新型生產關系的出現、調整、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動能。借助人工智能,廣大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實現共同富裕在邏輯上同向而行、高度一致的,最終統一于增進最廣大人民的福祉,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作者顏冬梅系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人類文明新形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3JDSZK168)階段性成果]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