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斗華章·委員風采

尋找生命演化的蛛絲馬跡 ——記全國政協常委周忠和

2025年06月04日 10:20 | 作者:本報記者 王亦凡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周忠和主持科學討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忠和

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獲2024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

“也沒必要說那么遠。”采訪伊始,被問及“對古生物學興趣的起源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周忠和如此回應。

他口中的“遠”,是那些反復被書寫的往事——回憶童年的自傳《一個人的萬物起源》中記載著在鄉野捕捉昆蟲、觀察草木的經歷和對大自然的無限好奇與熱愛;高中班主任為班級訂的《化石》雜志,成為他熱愛化石的最初啟蒙。

對于一名古生物學家而言,年少時光已經算是觸手可及的近處,畢竟日常的研究內容動輒跨越幾億年時間。今年2月,《自然》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王敏(周忠和的學生)帶領的團隊發現了距今約1.5億年的全球最古老鳥類之一“政和八閩鳥”,在鳥類早期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承載著遠古生命及環境信息的化石,是周忠和解讀“生命史書”的密碼。在他眼中,每一塊石頭都是一段故事,每個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歷史的一個節點,“經常在做夢的時候都會發現化石”。

比起個體生命的短暫與喧囂,緘默的化石跨越上億年時空留存至今。研究工作的時空跨越性,使得周忠和的性格透露出一種難得的真實。無論是科研突破帶來的光環,還是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建言獻策,抑或是公眾視野里的科普使命,他將一切歸結為“科學精神的自然延伸”。

■ 向后

“進化”與“演化”,這兩個詞比較起來,大多數人更熟悉前者,比如初中生物課本中的達爾文進化論,比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周忠和更傾向于后者——在他看來,“進化”很容易被誤解為生命是越來越進步的,意味著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而“演化”是一種自然的演變過程,沒有特定的程序指引方向,基因突變是偶然的、環境是變化的,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比如鳥類是恐龍的后代,其實就是恐龍的一支偶然變成了鳥,并沒有什么目的和預期,高級與否只是人為的價值判斷。”

這種不確定,恰如周忠和的人生隱喻。

20世紀80年代的江都鄉村,填報高考志愿時的周忠和并不完全懂得“古生物”和“畜牧”“獸醫”之間的本質區別——對于寒門子弟來說,考上大學就意味著能夠“吃公糧”、跳出農門。他選擇古生物專業,也不過是機遇與選擇。

1990年,周忠和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專攻中生代魚類研究。當年7月,他隨隊來到遼寧省朝陽縣進行魚類化石的考察工作。在一條小山溝里,周忠和發現了一種白鱘科魚類化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現代長江白鱘最早的祖先。兩個月后,周忠和又獨自返回這條小山溝。他掛念著這里,想看看能不能發現更多鱘類化石。這次,他有了意外之喜——兩塊保存得相當完整的鳥類化石。

經鑒定,這兩塊化石距今1.2億年左右,其中有當時世界上已知的白堊紀早期地層中最為完整的鳥類化石,其中之一后來被周忠和命名為“燕都華夏鳥”。這一發現,也被同行稱為“填補了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史上的空白”。

25歲的周忠和就這樣轉向了中生代古鳥類研究。他和同事組成了“遼西”發掘隊,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在同一地點采集到近20件鳥類化石,包括3種以上的不同類型,其中至少有5件保存了頭骨的成分,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發掘化石的過程,毫無疑問存在偶然性。有時候無數次錘下去,塵土翻飛、石沫迸濺,結果卻一無所獲;有時候一錘子下去,就能夠有重大發現。面對沒有辦法預料的事情,周忠和很自然地攤開了雙手卻不打算認命:“如果你不付出的話,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你說是吧?”

古生物學是研究史前生命演化及環境變遷、生命科學和地質學的交叉學科,這意味著需要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堅強的意志力,很難沉下心來做好研究。

周忠和喜歡安靜,能沉下心、坐得住。他也愛讀書、愛思考,看到感興趣的知識就會認真學習思考。他辦公室的整整一面墻都是書柜,里面有古生物學、地質學、生物學、歷史、哲學、美學等各個領域的書籍。

他還能吃苦。野外工作稱得上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獲得化石的重要途徑。但這項工作早些年需要“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溫度再高也要穿長衣長褲。很多地方沒有公路,只能背著地質錘、鎬頭、鑿子等各種設備翻過一座座山脊,一干就是一天……曾經的不確定性也在一次次探索和發現未知化石的過程中漸漸變為了篤定。

在擔任新版《十萬個為什么》(古生物卷)主編時,周忠和在導言中寫道:“生物學是生物演化的墓志銘。生物的演化紛繁復雜,如同萬卷叢書,它記載的地球生命故事就印刻在化石中。盡管這套歷史之書已經被大自然‘撕碎揉爛’并‘散落四方’,然而古生物學家不知疲倦地尋找著巖石中生命演化的蛛絲馬跡,執著地將這些不同‘章節’中的零散‘段落’‘字句’拼接起來,為人們重現數十億年來地球生物演化的故事。”

熱愛從筆端傾瀉……一個“苦”字,哪里抵得過周忠和在談起每一塊石頭背后的故事時,鏡片后那閃閃發亮的眼神。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對基礎科學的持續投入,周忠和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1999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熱河生物群”課題組負責人。這一課題組立足遼西地區的脊椎動物化石資源,對多個脊椎動物類群及其活動的地層和環境進行綜合性研究,“熱河生物群”也因此蜚聲業界。

“古生物學有什么用?”對于這個終極問題,周忠和的回答很簡單:“對生命演化過程與機制的認識,是幫助我們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我們最終往哪里去’這些哲學問題的關鍵。”

1. 2億年前的燕都華夏鳥,1.5億年前的政和八閩鳥,在周忠和40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始終沿著時間軸向歷史深處溯源,還原生命從遠古延伸而來的軌跡。正如他所說:“人類對于過去的知識是在不斷增加的,每發現一個化石,都傳遞著新的信息。”

■ 向前

“進化論的一個奇特好笑的特點,是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懂得進化論。”

“進化論是一張沙發,誰的屁股坐在上面,他就變成什么形狀。”

2024年6月26日下午,全國政協第六場“委員科學講堂”講座現場,周忠和以這兩則關于進化論的論述開場。

這是周忠和在作科普報告時常常采用的手段——要接地氣,要深入更要淺出,只有用實實在在的語言結合生動幽默的表達,才能讓更多人聽得懂、愿意聽。

這份讓科學“落地”的本事,是周忠和一點點鍛煉出來的。早在研究生期間,周忠和就開始給雜志寫科普文章,后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也頻頻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文章。

周忠和清楚,院士頭銜雖然閃耀,但遠不如生動有趣的科普內容更能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因此,在科普的舞臺上,他始終以平易近人的態度與孩子們交流,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周忠和也常常自嘲,自己寫文章的生動性比不過專業作家。但孩子們看到活生生的科學家站在面前,那種真實感勝過千萬句說教。“周老師,我想長大后可以跟你一起工作。”在某中學做完一場科普報告,追出來提問的小女孩讓周忠和感到了實實在在的成就感。

“去權威化”的嘗試,也讓周忠和對科普隊伍建設進行了更深入思考。“不是每名科研工作者都能做好科普,有人擅長寫書,有人精于演講。要因人而異,把興趣愛好和特長結合起來,不要‘一刀切’。”

科研工作往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需要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而科普工作往往需要科研人員四處奔波。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權衡?周忠和的理念明確:將科普嵌入本職工作中,實現效率最大化。

在寧波參加學術活動時,周忠和順道為當地中學生開了一場講座;到香港參加科學教育論壇,他擠出時間走訪了幾所中學;在四川達州,他配合統戰部扶貧項目,將一場校內講座同步直播給偏遠山區學校。“科學家出差本就頻繁,若能‘一魚兩吃’——既完成科研交流,又傳播科學知識,何樂而不為?”

周忠和還出現在短視頻平臺《院士開課啦!》節目,半小時吸引了36萬人在線“學習”,上千人參與評論互動,引起的一系列話題討論在直播結束后熱度仍在持續上升。

對于技術手段,周忠和總是抱持極為開放的態度,覺得這樣能夠覆蓋更多人,這也是他做科普的初衷所在。而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也讓他更多思考如何推動科普事業發展。

近年來,幾乎每年兩會,他都帶著關于科普的提案,內容從完善科普法治體系、暢通科普工作者職稱晉升通道到重視科普價值……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周忠和代表無黨派人士界作主題為《構建大科普工作格局,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大會口頭發言:“科技管理部門應當完善相應評價機制,客觀評價科技人員從事科普的貢獻和價值,解決廣大科技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的后顧之憂。”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這對周忠和來說是個欣慰時刻,但他依然緊盯問題所在:“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

科普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無論是傳播科學知識還是科學精神,也許都只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經歷漫長歲月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但正是有了包括周忠和在內的眾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科普事業才得以不斷發展。

在政協平臺上,周忠和依然秉持著科學家的求真務實,傳遞科技工作者的心聲。科研人員一度面臨出國難問題,他就在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上站出來直陳建議;對于科技界反映強烈的科研評價體系改革,他長期關注持續發聲……

3月2日,周忠和被授予2024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這是對他過去努力履職的肯定,但更多的,是激勵他繼續前行的動力——這位在科研中回溯億萬年時光的科學家,將目光投向未來:那些在屏幕前看科普直播的孩子、被破除的科研評價體系壁壘,都將成為推動科技向前發展的力量。

編輯:李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 |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无遮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