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生命教育研學班何以走熱?
今年“五一”、端午假期,生命教育研學班意外走紅。在北京、上海等地,孩子們通過“動手﹢動心”的研學活動感受生命奇跡:親手培育植物,見證種子破土而出的生命力量;在動物救護中心給受傷小動物喂食,觸摸生命的溫度;通過VR技術模擬人體器官運作,在科技互動中領悟生命奧秘……這種既長知識又暖心的體驗課,正成為家長們的新寵。
生命教育研學班之所以備受歡迎,就是因為它用“體驗式學習”填補了傳統教育的空白。以“沉浸式體驗﹢互動實踐”的教育模式,讓孩子從“題?!敝谐樯?,投入到種植、救護動物等實踐活動,親身感受晨露滴落的詩意,理解病房里緊握的雙手傳遞的力量,體會失敗背后隱藏的成長禮物。這些看似“不實用”的課程,恰恰滋養著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懷、對自我的接納,正是這些品質為我們構建了抵御人生風雨的精神骨架,讓我們在紛繁世界中活出有溫度、有深度的生命狀態。
希望這樣有質量的生命教育多些再多些。
有質量的生命教育有望超越分數至上的狹隘視角,追求讓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這個被算法和績效切割成碎片的世界里,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找回人性的完整拼圖——不僅要培養謀生的技能,更要滋養感受美好的心靈;不僅要追逐外在成就,更要修煉內在的從容。這種完整性讓我們在物質豐裕的社會不失精神的富足,最終活出生命本該有的遼闊與豐盛。
生命教育猶如一面鏡子,將照見我們與自我最真實的對話。它迫使我們停下奔忙的腳步,審視那些被日常掩蓋的根本命題:我是否在活出生命的質地而非僅追逐表象?我的成長可曾滋養了心靈?當剝去社會標簽的外殼,那個本真的自我是否豐盈?這種自我檢視不是苛責,而是一場溫柔的覺醒——讓我們看清自己如何對待每一次心跳、每一段關系、每一份悲喜,最終明白:教育的終極考場不在外界,而在我們如何安放自己的生命。
生命教育將為社會注入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懷。當每個個體學會敬畏生命、關懷他人——相信醫院的走廊會多一分對病痛的體諒,街頭的相遇會多一絲善意的微笑,網絡空間也能少一些暴戾的刀光劍影——生命教育必將成就更好的個人、更有人情味的鄰里關系、更包容的社區文化、更有韌性的社會生態。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