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教育強國建設委員說·聚焦聯組會
教育強國建設委員說·聚焦聯組會⑩|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星星火炬永放光芒
202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聯組會上強調:“從小樹立理想,堅定信念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有了可靠的接班人。”
中國少年先鋒隊是黨創立和領導的中國少年兒童的群團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預備隊。值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際,本期人民政協報民生·教育版聚焦少先隊工作。
——編者
聽高金鳳委員講述那段抗美援朝烽火中的紅領巾故事
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一架鐫刻著“中國少年先鋒號”的飛機模型在校園中靜靜陳列。
“那個紅領巾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的故事,發生在1951年的6月初。”在全國政協委員、江蘇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的深情講述中,人們的思緒被帶回到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抗美援朝的烽火中,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消息傳到泰縣姜堰小學(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前身)后,引發了師生們的熱烈反響。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的少先隊員們與“中國少年先鋒號”模型的合影。
幾天后,一封向全國小朋友發起捐獻“中國兒童號”飛機的倡議書,在全校師生大會上鄭重宣讀:“我們自愿節約糖果錢購買飛機。”“我們想:全國有千千萬萬的小朋友,只要大家共同行動起來,積少成多,一定可以購買好多架飛機。”“我們建議把這些飛機命名為‘中國兒童號’機隊。”……
從撿廢鐵到糊火柴盒,從省下零花錢到捐獻祖母贈予的銀鐲子,紅領巾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責任,彰顯了中華兒女愛國擔當的底色。當這份凝聚著兒童們赤誠愛國心意的戰機交付時,“中國少年兒童隊”已正式更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戰機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少年先鋒號”。
“這段歷史不僅銘刻在校史里,更融入了一代代師生的血脈中。”高金鳳感慨。
如今,走進這所有著光輝過往的校園,處處可見紅色基因的現代表達:捐機園里,“中國兒童號”印象劇成為六年級畢業與母校告別的獨特方式;國防園里,“我是小小兵”的軍訓是學校一年級新生的入學周課程;“中國兒童號”紀念館里,“紅領巾講解員”動情講述戰機故事;思政課上師生共繪“紅色精神傳承時光軸”。與此同時,學校提出的“愛國基地、育人高地、兒童天地”新時代“中國兒童號”建設目標,更是對這段歷史最好的致敬。
“我們學生培養的目標是雙維的,第一維度就是立足當下,培養‘聰慧、悅納、擔當’的陽光少年;第二維度著眼未來,培育‘有家國情懷、具世界眼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今,在“雙維育人”體系的構建中,歷史與現實的少年愛國情正交相輝映。
“當孩子們看著這架飽含歷史印記的飛機模型,說出‘要做新時代的小先鋒’時,我們就知道,70年前那顆愛國主義的種子,正在當下綻放新芽。”高金鳳說。
從捐獻戰機到筑夢未來,從烽火歲月到和平年代,變的是時代背景,不變的是紅領巾永遠向黨的赤子之心。而這架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飛機模型,不僅記錄著一代代少年的赤誠愛國心,更昭示著少先隊事業薪火相傳的永恒主題——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星星火炬永放光芒。(記者 朱英杰)
在傳承與創新中培育時代新人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少先隊員入隊儀式時,回想起自己當年入隊時的情景。總書記說:“記得入隊時心怦怦跳,很激動。不知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孩子們回答:“有。”“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是一種榮譽。”總書記親切地對孩子們說,“我在你們臉上看到了希望,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正像誓言說的那樣,要時刻準備著,將來接班。”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7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在黨的領導下,少先隊堅持組織教育、自主教育、實踐教育相統一,為黨和人民事業薪火相傳作出重要貢獻。”
“總書記高度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表示,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的基礎就在于全社會形成共識。“在聯組會現場,總書記特別囑托:‘要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在‘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上,各方面要在認識上明確共識,在實踐上通力協作,這是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根本。”
2021年初,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以黨中央名義發布的少先隊工作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正式印發。文件錨定“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根本目標,明確提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工作原則,強調要以少先隊員為主體,遵循新時代少年兒童認知規律與成長特點,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近年來,全國各級少先隊組織牢記“為黨育人”初心使命,創新推出一系列“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工作新范式。
“就像孔子通過射禮培養‘內志正、外體直’的品格一樣,我們當代的青少年教育也要讓學生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實現全面發展。”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指出,要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教育使命的融合,強化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引領。在他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智慧,《詩經》《尚書》等教育經典不僅承載知識傳授功能,更通過“思無邪”的價值引導,發揮著“正人心、明人倫”的獨特作用。
楊朝明的這些觀點,正與當代少先隊實踐育人模式不謀而合。如今,不少學校的少先隊育人活動正在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如組織隊員開展“習古禮、傳美德”活動,在模擬古代禮儀場景中感悟謙遜、守禮的品格;在經典誦讀中,少先隊員們身著傳統服飾,齊聲誦讀《論語》《孟子》,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中,領悟待人以誠的處世之道。
“我們也要將價值觀塑造有機融入青少年學生的生活場景。”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教授施衛東在談及青年價值觀引領時,則將目光聚焦于生活場景的育人作用。他指出,價值觀教育不能是空中樓閣,必須要融入青年成長的真實場景。這一觀點也在當下的少先隊工作中得到詮釋。在校園里,“紅領巾監督崗”成為培育責任意識的微縮社會,隊員們輪流擔任紀律監督員、文明勸導員,在服務同學的過程中踐行奉獻精神;社區志愿服務中,少先隊員化身“小小講解員”,走進紅色紀念館講述革命故事,在實踐中厚植愛國情懷。更有學校將價值觀教育延伸至家庭生活,通過“家庭美德打卡”活動,鼓勵隊員參與家務勞動、關愛長輩,在日常點滴中培養感恩之心。
“新時代少先隊事業正以蓬勃之姿,構建起培根鑄魂的育人新格局。”多位委員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堅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遵循,要讓紅色基因與文化根脈在少年兒童心中同頻共振,要將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深度融合,要進一步匯聚全社會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以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政治堅定、志向高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記者 朱英杰)
讓紅色基因浸潤少年心田
——走進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少先隊工作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各地少先隊組織圍繞紅色教育,開展主題宣講、實踐體驗、儀式教育等多種活動,引導少先隊員傳承紅色基因,樹立遠大志向。在創新實踐的浪潮下,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積極開拓育人實踐,引領少先隊員們在系列活動中厚植家國情懷,錘煉意志品格,努力將少先隊員們培養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用實際行動為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讓紅色基因“看得見”“摸得著”
1949年3月23日上午,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西柏坡的晨曦灑在黃土路上,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啟程奔赴北平。臨行前,他對身旁的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回應道:“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語氣堅定:“退回來就失敗了。”這簡短的對話,將中國共產黨即將執掌全國政權的歷史轉折,凝練成“進京趕考”的生動比喻。
七十余載光陰流轉,“趕考”精神始終閃耀著時代光芒。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這樣的紅色傳承正以鮮活的方式浸潤少年心田。
冬日的一個清晨,身著整齊校服、佩戴鮮艷紅領巾的少先隊員思齊,在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中走進香山革命紀念館。他駐足在一件件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物前,凝視著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仿佛穿越時空般,觸摸著新中國成立前夕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思齊在參觀日志中寫道,“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從香山革命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以先輩們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知識,錘煉過硬本領。在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昂揚的斗志,勇于擔當作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凝聚穿越時空的力量,堅定跨越山海的初心。這一幕只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少先隊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的生動縮影。為了讓紅色教育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深度融入少先隊實踐活動,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多年來始終致力于打造“沉浸式”育人場景。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校長任煒東在講述過程中感慨:“黨和國家始終將青少年視為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我們以少先隊為重要陣地,將紅色精神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實踐,讓孩子們在尋訪歷史足跡、參與志愿服務、創新科技實踐中,將愛黨愛國的種子深植心間,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隊員。”
育人實踐充滿“儀式感”
“每學年伊始,初一新生都會迎來一場莊重的少先隊建隊儀式。來自不同小學的學子們齊聚一堂,在飄揚的隊旗下,正式組建少先隊大隊。學校同步聘請各班班主任擔任少先隊輔導員,為新隊員們開啟成長路上的思想引領第一課。”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初中部大隊輔導員王偉介紹,學校會在一系列充滿儀式感與教育意義的活動中,為孩子們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三月的南京雨花臺,蒼松肅立,翠柏凝春。紅領巾在胸前飄揚,稚嫩的臉龐寫滿肅穆,激昂嘹亮的《少年中國說》響徹廣場……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初二年級的少先隊員們正執著“薪火相傳青春志”的旗幟,在烈士紀念碑前整齊列隊,開展離隊建團主題教育活動。
“今年,我們精心設計了三條紅色游學線路,讓成長儀式從校園延伸到革命圣地。特殊的‘離隊建團’儀式,讓孩子們在沉浸式的時空交錯體驗中,完成從少先隊員到共青團員的身份蛻變。”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初中部德育主任劉穎如是介紹。
據了解,除了這兩場貫穿初中生涯的標志性少先隊儀式外,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還通過融入學生生活的各種活動,創新少先隊育人工作。如三月春風送暖,“學雷鋒月”活動的蓬勃開展,讓學生們化身志愿者走進生活場域,用實際行動詮釋奉獻精神;五月紅歌嘹亮,“紅五月”合唱比賽中,一首首經典紅歌響徹校園,展現新時代青少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我們還會依托課堂教學開展各式各樣的團隊活動。”任煒東介紹,當前,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堅持每兩周開展一次團課,圍繞紅色歷史、思想政治等主題,帶領學生回溯崢嶸歲月,堅定理想信念。“此外,學校還定期邀請法律專家、法治輔導員進校為隊員、團員開展講座,內容涵蓋校園安全、網絡安全、預防校園霸凌等,從法律視角為青少年成長保駕護航。”
“我們期待借助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構建的‘全員、全程、全方位’德育一體化體系,繼續深化對學生的動態評價機制、資源融通機制以及師資孵化機制,以進一步深化德育創新實踐,并做好團隊育人工作。”任煒東表示。(記者 朱英杰)
學者觀點:
讓思政課與黨的理論創新同頻共振
崔勝男
202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深刻認識到,把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把握同步推進的價值意蘊
同步推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核心抓手。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實際上是在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兩個重要問題。從鄉村振興的奮斗故事,到科技創新的中國智慧,這些理論創新成果融入課堂,讓青少年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堅定其“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幫助其真正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的時代新人。
同步推進是凝聚青少年力量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思政課作為理論武裝的主陣地,只有與黨的創新理論同步推進,才能讓青少年及時吸收最新的理論成果,才能真正引領更多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
同步推進是推動思政課改革的內在要求。思政課不能總是“老調重彈”。黨的理論在不斷發展,思政課也必須緊跟步伐。把最新理論成果及時轉化為教案,及時給課堂“上新”——用新發展理念講透社會規律,用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解析時代課題。這樣的思政課才能既保持理論高度,又充滿時代溫度,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
筑牢同步推進的堅實根基
抓好同步推進,既要明確“誰來抓”,也要解決“怎么抓”。各級學校黨組織書記和校長必須當好“火車頭”,建立從責任分解到考核評價的全鏈條機制。思政課教師是主力軍,但不能唱“獨角戲”。宣傳部門要及時解讀理論熱點,教育部門要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當教材編寫者、思政課教師、基層宣講員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備課,理論傳播才能形成合力。
各方參與后,資源的有效整合成為關鍵。要打破校內的信息壁壘,把分散的師資、案例、數據統一聚集起來,像拼積木一樣構建思政教學資源庫。同時,用足用好“社會大課堂”,組織學生到鄉村振興一線感受共同富裕實踐,在科技園區見證創新驅動發展。此外,專項推進建設的“精準滴灌”也不可少。要通過教師培訓、教材研發,以及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讓優質資源突破校園圍墻,為同步推進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
探索同步推進的實踐路徑
實現同步推進,首先教師要做好“翻譯官”。思政課教師既要吃透黨的創新理論,把“中國式現代化”“新發展理念”這些大命題講透徹,也要把理論轉化成青少年聽得懂的“日常語態”。以此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各學段目標、課程和教材中的全覆蓋。
實現同步推進,需要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主要從以下維度統籌規劃:一方面,思政教育一體化需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貫通各學段的管理機制,定期組織大中小學書記聯合備課,確保從小學到大學的教學目標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一體化需要協同發力。思政課講透理論邏輯,專業課挖掘育人元素,社會實踐課驗證知識價值。還需要校外力量的積極參與,社區開設思政課堂,企業勞模、非遺傳承人擔任實踐導師,真正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
實現同步推進,最終落腳點在育人。要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入腦入心,關鍵在打通課堂內外的“任督二脈”。課堂上,師生共同組建“理論實踐團”,讓思政課從“老師說”變成“一起說”。課堂外,思政課的舞臺更加寬廣。在革命舊址用AR技術重現紅色歷史,到科技園區對話科研先鋒——這些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實踐課堂,把“文件話”轉成“家常話”,讓理論可觸摸、能感知。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