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積極發展銀發經濟>要聞
賦能銀發經濟 鍛造金色未來
——全國政協“積極發展銀發經濟”遠程協商會綜述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發展銀發經濟,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力抓手,也是培養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位全局、著眼長遠,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
隨著老齡政策法規體系持續完善,養老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格局逐步形成,老年人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實現質的提升,全社會敬老孝老氛圍日益濃厚,銀發經濟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2.0%。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在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交融的新階段,銀發經濟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清醒認識到,當前銀發經濟發展仍面臨概念和邊界不清晰、工作協同機制不健全、供需結構不匹配等諸多挑戰,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5月23日,全國政協召開“積極發展銀發經濟”遠程協商會,在全國政協設置主會場,在浙江、山東、重慶、四川、陜西設5個視頻連線點。會議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圍繞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銀發產業創新發展等議題與相關部委負責同志深入溝通交流,為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泛凝聚共識,為全面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重要參考。
織密銀發經濟服務網
兜住民生幸福底線
發展銀發經濟,本質是以增進老年人福祉為根本遵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推動養老產業升級、完善服務體系,最終都要落腳于“讓老年人幸福”這一根本標尺——這既是檢驗社會文明程度的試金石,更是衡量銀發經濟發展質量的定盤星。
與會委員和專家一致認為,要明確“銀發經濟”內涵與外延,建立相關部門定期會商、信息共享、政策銜接、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著力解決老年人在醫療、養老、照護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
從果腹充饑到膳食養生,從營養配比到文化滋養,老年餐飲服務的品質躍升,正成為托起金色晚年的第一道溫暖曙光。
當會議現場連線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總商會副會長王淑惠,鏡頭前的她正站在一輛流動助餐車前,呼吁加快出臺養老助餐服務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探索推行由政府引導、企業承辦、市場化運作的養老助餐“惠民工程”,并制定全國性的養老助餐服務規范。
考慮到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與社區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失衡的現實困境,王淑惠建議“在新建和老舊小區改造中,將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納入規劃,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等統籌利用”?。
當熱騰騰的助餐服務溫暖著長者們的胃,他們更加期盼專業護理的雙手托起晚年的尊嚴。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項項養老服務,更是對生命暮年最溫柔的守護。
鑒于目前全國護理服務資源供給呈現零散、良莠不齊的特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原董事長白濤在會上提出,構建質量較高、標準統一、長期可持續的護理服務供給機制,進一步明確失能等級評估等標準細則,加強人員培訓和機構指導,推動護理服務可持續、高質量供給。
“照護經濟是‘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的最有效領域之一,是現代服務行業發展的新支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隨之表示,應當立足人口高質量發展,在長期護理保險中推廣親情照護,為居家照料老人的親屬提供照護補貼。
為解決行業“留人難”痛點,賀丹建議加快養老照護服務人才培養,健全養老護理行業標準體系,優化養老護理職業院校和專業集群設置,建立路徑清晰的人才培養與晉升通道。
在推進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醫養結合模式以其獨特優勢,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
跟隨視頻連線走進山東省濟南市通用技術集團舜玉醫養服務中心,結合一線工作實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姚建紅提出,通過建立差異化的績效考核機制和階梯式稅收優惠體系,重點支持將醫養結合作為核心業務的企業,引導社會資本向醫療養老資源整合領域集聚,為構建高質量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注入持續動力。
針對農村養老服務存在的醫養結合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黎勇面對鏡頭訴說期盼——“鼓勵村集體牽頭成立養老服務合作社,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推進鄉鎮衛生院、敬老院兩院一體化建設醫養融合型養老中心,建立邊醫邊養、綜合治療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
“要擴大便民服務覆蓋范圍,加快普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看來,推動養老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既是保障民生的關鍵舉措,也是培育銀發經濟新動能的重要途徑,最終繪就老有所養與產業振興的共贏圖景。
激活多元化消費場景
撬動產業增長支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當老有所養夯實物質基礎,蓬勃發展的銀發經濟正為“樂齡”生活賦予新時代的幸福內涵。
從社區老年大學的書畫課程到適老化改造的智慧公園,從銀發旅游專列到代際共融活動中心,市場供給的多元化正將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轉化為可觸摸的幸福體驗。這場以文化消費為紐帶、社交價值為內核的銀發產業變革,正在重塑老年生活的無限可能。
如何精準把握需求、激活多元化消費場景,讓老年人獲得與其生活狀態、經濟能力和精神追求相匹配的養老服務,實現從基礎養老保障到品質生活升級的跨越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系主任陳松蹊直言,統計作為服務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觀調控決策的重要戰略支撐手段,起到了“摸家底”“統規模”“計進展”等作用。要充分結合國情和人口老齡化增速、人口出生率等綜合研判,盡快建立我國銀發經濟統計分類體系并推進實施。
“加強統計調查,研究確定銀發經濟的關鍵指標、產品細分品類,建立相應的統計制度和監測體系。”張軍擴對此深表認同,并提出統籌銀發經濟相關部門做好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推動數據共享與利用。
“建立銀發經濟領域數據有序開放和合理開發利用機制,推動數據要素賦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老齡協會原會長王建軍表示,總體看,銀發經濟蘊藏發展潛力大,還需要進一步挖潛、賦能、強基。
聚焦老齡數據新生態,他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老年人口狀況和老齡事業統計調查制度,掌握失能、失獨、空巢等老年人口基礎數據;打通養老服務、衛生健康、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政務信息“梗阻”,加強涉老領域數據應用,為黨和政府制定政策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以數據為依托開展需求精準分析的基礎上,全國政協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長唐承沛認為,還需注重從供給端進一步發力,同時加大銀發經濟科技研發及投入,重點發展智慧養老、遠程醫療、適老化智能產品等新興業態,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撬動產業增長支點,激發銀發經濟發展潛力。
在詳盡研究的基礎上,唐承沛提出,在居家適老化改造等養老服務項目中以及各類養老機構內,引導搭建更多適老化應用場景。順應老年人理性消費特點,在城鄉社區建立老年用品展示、體驗及租賃、銷售場所。健全統一完善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質量認證和標識制度,建設互聯互通的全國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聚焦智慧為老服務新業態,王建軍建議,匯聚公共數據、市場數據、需求數據,構建“線上”為老服務場景,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服務找人”,促進銀發消費供需精準對接,培育一批專業化平臺企業。
當前,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正變得越來越旺盛和迫切。與會委員及專家呼吁,研究確定銀發經濟的關鍵指標、產品細分品類,推動其擴容提質的同時,構建覆蓋老年產品研發、服務供給、質量保障的全鏈條發展體系,切實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開辟銀發經濟新賽道
充分釋放各方潛能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銀發經濟正迎來爆發式增長。
在這一背景下,智能機器人逐漸成為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潛在力量——它們不僅能精準完成送藥、助浴等日常護理,更能通過AI情感交互系統,為老人提供24小時的心理陪伴。
在浙江連線點,杭州市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介紹說,要讓機器人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關鍵在于“輕量級、高頻率、低風險”的應用場景。
具體而言,可以從基礎生活輔助著手,比如幫助老人完成定時送藥、物品遞送和跌倒監測等日常需求;在健康管理方面,機器人可承擔體征監測、用藥提醒和緊急呼叫等專業服務;針對認知障礙群體,可通過定制化的語音交互和記憶訓練模塊,有效延緩病情發展。
王建軍期盼,在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背景下,這種“科技﹢養老”的創新模式,不僅緩解傳統養老服務的人力壓力,更能夠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務品質,創造更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為了這一愿景的順利實現,王興興提出建立“銀發科創”人才體系,支持職業院校開設智能照護專業,培養既懂老年護理又熟悉技術操作的復合型人才。
智能機器人重塑康養產業格局的當下,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攀枝花市副市長李明另辟蹊徑,建議推動房地產向康養、醫養等多元經營開發模式轉型,分類精準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形成“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醫養服務模式。
她同時提出,整合康養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及社會團體等各方優質資源,聯合開展康養服務標準體系研究,通過建設具有示范效應的標準化康養項目,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產業向規范化、高品質方向發展。
當精神滋養與物質保障形成共振效應?,銀發經濟不僅是產業賽道,更是社會價值再造工程。
眼下,康養產業正積極開發“銀齡顧問”“健康管理師”等適老化崗位,重點面向低齡活力老年人群體,通過“以老助老”實現服務優化、資源整合及價值創造,既盤活老年人力資源,又提升康養服務質量,為銀發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要以低齡老年人為重點,加快構建靈活再就業支持體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魯勇建議,增加再就業知識技能培訓,搭建銀發人才市場、靈活再就業信息平臺,營造支持低齡老年人靈活再就業的社會氛圍,保障老有所養,服務老有所學,助力老有所樂,鼓勵老有所為,支持老有所得。
“從發展銀發經濟的根本目的出發,統籌做好發揮活力老年人作用。”張軍擴進一步提出,在新時代“銀齡行動”基礎上,提供更多再就業、參與社區活動及志愿服務的渠道,優化完善與老年人靈活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營造有利于活力老年人發揮作用的環境。
在老齡化社會的浪潮中把握機遇,用創新思維和人文關懷,為每一位長者打造更有尊嚴、更有溫度的晚年生活,讓“夕陽紅”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亮麗風景線。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藍海,更是我們踐行社會責任、傳承中華孝道文化的時代答卷。
(本報記者 趙瑩瑩)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