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讓青少年“有話好好說”

——網絡“黑話爛梗”現象透視

2025年05月23日 10:58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0523聚焦版-配圖-1-版面設計:李文(7287674)-20250523104808(1)

泛 濫 制圖:李文慧

漫畫(分離圖)8326cffc1e178(7288219)-20250523105008

擔 憂 新華社發

“今天數學課直接給我CPU干燒了,這題也太抽象了吧!”

“確實6,這波屬實是典中典了!”

……

類似這樣的對話在校園里早已司空見慣。從早期的“nsdd”(你說得對)、“DDDD”(懂的都懂),到如今的“泰酷辣”(太酷啦)、“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再到新興的“哈基米”(可愛事物)、“鼠鼠我啊”(自嘲用語)……近年來,此類網絡“黑話”在青少年中迅速流行開來,這些看似簡單的縮寫或諧音梗,在帶來娛樂效果的同時更成了青少年的社交“密碼”。然而,當這些“黑話爛梗”從線上蔓延至線下,甚至滲透到課堂和書面表達中時,引發了社會有識之士對于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趣味及價值觀的擔憂。為此,記者請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此現象進行深入解讀。

“黑話”呈現“低齡化”特征

“在同學群不用‘黑話’就out了。”北京某中學學生小王告訴記者,有次不小心在群里說了“謝謝”,立即被同學調侃“太裝了”。

近年來,網絡“黑話”在青少年群體中普遍流行且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的特征,許多小學生也開始頻繁使用這類表達。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分析稱,此類表達方式之所以能夠迅速傳播并受到青少年的喜愛和追捧,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孩子覺得網絡黑話好玩有趣且溝通起來簡單便捷;另一方面,許多孩子存在跟風現象,認為用網絡“黑話”和“梗”聊天能更好地融入同齡人的“圈子”。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李蕓也持相同觀點。“網絡黑話折射青少年對圈層歸屬感的強烈需求。‘黑話’是對傳統網絡用語的‘再加密’。青少年正是通過‘黑話’建立專屬的社交密碼,形成與成人世界的區隔,滿足了青少年對圈層歸屬感的強烈需求,以及自身獨立性的追求。”

談及當下的網絡生態,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分析,在碎片化、信息泛濫的互聯網環境中,每個人都急于吸引眼球、爭奪注意力,網絡傳播呈現出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狀態,導致“黑話爛梗”“抖機靈”和“標題黨”等現象頻頻發生。

玩“梗”背后的心理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與“給力”“點贊”等傳統網絡用語不同,網絡“黑話爛梗”正呈現出新的特征。

高金鳳表示,若追溯過往傳統網絡用語,會發現其中不少契合主流價值觀,蘊含時代內涵與文化意義,能為青少年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助力其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然而,當下流行的網絡“黑話爛梗”大多空洞無物,呈現簡單粗暴、低俗惡搞之態。“當下青少年作為數字原住民一代,當他們產生身份認同與表達需求時,這些‘黑話’的使用實則是其心理的投射,既反映出亞文化自我賦權意愿的流露,也拉響了語言異化與價值觀偏離核心的風險預警,因此必須予以重視。”

“傳統的網絡流行語還是較能體現對社會發展的關注且帶有積極情緒和正能量的,具有社會溫情。但如今網絡‘黑話爛梗’有‘抖機靈’成分,講求片刻、瞬間要吸引他人注意的傾向,相比之下格局偏于狹小。”郭媛媛補充道。

在李蕓看來,網絡“黑話爛梗”則體現出部分青少年的心理焦慮。“當下的‘黑話’呈現出更強的解構性和流動性,以及碎片化、情緒化甚至低俗化的傾向。如果說傳統網絡流行語是群體情感的正向共振,網絡‘黑話爛梗’則更多是壓力社會的情緒鏡像——用諧謔消解嚴肅,以模糊對抗規訓,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在高壓社會環境下,通過解構語言釋放焦慮。”

警惕“黑話”對青少年的侵蝕

“我的媽媽是廚房里的YYDS!她做的紅燒肉真是絕絕子,好吃到跺jiojio!”這是一篇小學生的作文。老師評語寫道:“媽媽做飯好吃可以理解,但‘跺jiojio’是什么操作?你是小倉鼠嗎?”

有教師反映,在批改作業時,部分學生通篇都是“絕絕子”“芭比Q”“潤了”等網絡“黑話”,詞匯貧乏,邏輯混亂。

“這些網絡‘黑話’悄然滲透到青少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并快速蔓延,對青少年的文字表達、審美趣味乃至價值觀將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解構主流的表達。”李蕓說。

高金鳳認為,對待青少年將網絡“黑話爛梗”帶入書面表達的現象需高度重視:“網絡梗”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若不加甄別和引導,可能導致無序和過度的用梗現象發生,進而影響孩子的語言文字積累和語用素養的形成。長期如此,可能引發密碼式表達的流行,使語言表達缺乏邏輯性和結構性。

“課堂作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形成認知的重要場所,這些網絡碎片化語言和文化的滲透,會影響孩子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和把握。畢竟,語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外在呈現,是人們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工具。因此,對于這一現象,我們應及時進行正向引導。”郭媛媛呼吁道。

破解難題需多方共治

委員們認為,“網絡爛梗”和“黑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但過度泛濫會削弱語言文字的文化表現力。真正的優美語言能跨越時間,傳遞思想與情感。我們不必完全拒絕流行表達,但應努力讓語言既有活力,又不失深度與美感。

在某中學的“網絡梗溯源”特色課程中,老師引導學生將“躺平”與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意境相結合,讓傳統與現代產生碰撞,在理解網絡用語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學會了辨別哪些是短暫娛樂的“快餐梗”,哪些是承載價值的“文化梗”。

“學校作為育人機構,理應成為主動干預、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語言的第一責任主體。同時,我們要認識到網絡‘黑話’的產生背景,在治理過程中,不能一味‘堵’,更要注重‘疏’。”高金鳳認為,青少年正處于語言文字積累和語用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借助書香校園、書香社區、書香家庭的建設,將網絡語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脈之中。家長也要做好示范,引導孩子多閱讀,多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孩子綜合素質的同時,自覺抵御網絡“黑話爛梗”的泛濫。

李蕓表示,主流媒體、互聯網媒體要主動作為,以“國潮”為載體,推動傳統語言現代表達,增強傳統文化、傳統語言的吸引力,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傳統語言中可以與現代漢語、網絡流行語相結合的契合點,在融合中激發傳統文化、傳統語言新的生命力,引導網絡流行語正向發展。

“網絡平臺對于整個社會的文化建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社會的基礎底座。”郭媛媛表示,網絡平臺作為網絡“黑話”傳播的主要渠道,應加強內容審核和管理等基礎建設,建立更加嚴格的事前管控機制,而非僅依賴于事后監管。“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構建良好網絡生態,共創清朗網絡空間,才能更好地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郭媛媛說。(本報融媒體記者 廖昕朔 馬嘉悅)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无遮挡 | 亚洲国产热久久综合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 日本美女天天爽夜夜爽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