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熱點聚焦
閩南鄉音喚醒盛唐記憶——《長安三萬里》在臺熱映
近日,大陸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在臺灣公映,除普通話版外,還專門推出閩南語版,在臺灣島內引起熱烈反響。該片不僅成為當下兩岸文化交流中的一抹亮色,更為臺灣民眾打開了一扇通往中華文化寶庫的新窗口。
《長安三萬里》以高適、李白等唐朝詩人的傳奇故事為主線,將48首經典唐詩巧妙融入敘事之中,展現了大唐盛世的輝煌與文人墨客的豪情壯志。從繁華的長安街頭到金戈鐵馬的戰場,從詩人的豪情萬丈到人生的跌宕起伏,影片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當影片在臺灣的大銀幕上展開,熟悉的詩句、動人的故事,瞬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臺灣民眾感受到“無比親切”。
閩南語版的推出,無疑是影片在臺灣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臺灣地區許多民眾日常使用閩南語,這種親切的鄉音,讓影片中的詩句有了更貼近生活的表達。為確保閩南語發音的準確性及文化內涵,制作方特別聘請臺灣閩南語專家陳世明博士擔任顧問,逐字逐句錄制參考音檔,再指導配音演員進行精細演繹。臺灣演員李羅為李白配音,在首映記者會上,他用閩南語朗誦《將進酒》,激昂的語調、醇厚的情感,讓現場觀眾沉浸其中。本片閩南語方言的運用,不僅是語言上的貼近,更是文化上的溯源。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方言之一,閩南語承載著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它讓影片中的唐詩以一種更親切、更具地域特色的方式呈現,為臺灣民眾打開了一扇通往中華文化寶庫的新窗口。
《長安三萬里》在臺灣的受歡迎,反映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深厚底蘊。盡管兩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軌跡,但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唐詩宋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觀,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臺灣資深媒體人唐湘龍曾表示,看《長安三萬里》能找到很強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正是源于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長安三萬里》的成功也為兩岸文化交流產業帶來了啟示。臺灣對引進大陸電影實行“抽簽配額”制,在激烈的競爭中,《長安三萬里》脫穎而出,憑借其過硬的品質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贏得了臺灣觀眾的青睞。
而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長安三萬里》在臺灣的熱映,為兩岸文化交流樹立了典范。它啟示我們,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岸相互了解、增進同胞感情的重要橋梁。當下的臺灣,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擾,傳統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部分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甚至受到“文化臺獨”思想的影響?!堕L安三萬里》的熱映,讓我們看到了通過文化作品進行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性。這部影片以生動有趣的動畫形式和精彩的故事,讓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中華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我們期待有更多像《長安三萬里》這樣的優秀作品,通過不同的語言版本和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在臺灣乃至全球范圍內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希望兩岸文化產業能夠加強合作,共同挖掘中華文化的豐富寶藏,創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讓兩岸同胞的心靈在文化的滋養下更加緊密地相連。
(本報記者 高楊)
編輯:李敏杰